首页> 参考资料>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5-10-14 16:38:02

虽有嘉肴:从《礼记》看知行合一的古代教育智慧

《虽有嘉肴》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学记》,以烹饪喻学习,揭示"教学相长"的深刻哲理。本文提供原文对照翻译、逐句解析及考试高频考点,帮助读者掌握这一阐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核心文本。

虽有嘉肴(选自《礼记·学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白话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口品尝就不知其滋味;

即使有完美的道理,不认真学习就不知其精妙。

因此学习后才明白自身不足,教学后才发觉知识困惑。

知道不足,便能自我反省;

发觉困惑,便能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逐句注释

【嘉肴】jiā yáo,美味的荤菜。"嘉"表美好,"肴"指熟肉食。

【旨】zhǐ,本义味美,引申为思想要旨,双关手法体现"知行合一"。

【至道】最完善的道理,儒家指仁义礼智等核心价值。

【自反】自我反省,源自《论语》"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传统。

【教学相长】中国最早的系统性教学理论,比西方"学习金字塔"理论早两千余年。

创作背景

战国后期,私学兴起催生教育理论总结。《学记》作为世界首部教育学专著,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思想体系化。竹简时代知识传播困难,强调实践的教育观具有现实针对性。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比喻+推论+结论"的典型议论文框架,逻辑严密

2. 语言艺术:"嘉肴""至道"对举,用具体生活经验阐释抽象教育原理

3. 思想内核:突破单向知识传授,揭示师生互动共进的辩证关系

4. 历史影响:为后世"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理论奠定基础

鉴赏范文

范文一:论譬喻艺术的教化功能

《虽有嘉肴》通过烹饪这一日常经验,构建起认知世界的隐喻系统。将"食"与"知"并置,巧妙破除知识的神秘性。这种"近取诸身"的言说方式,正是儒家"能近取譬"教育方法的典范。当抽象的"至道"被具象为可品尝的嘉肴,哲学思考便转化为生活智慧。

范文二:教学相长的现代启示

文本揭示的教育规律在当代仍具生命力。"知困"指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自反"则预示反思性教学实践。尤其"教学相长"理念,与建构主义强调的"师生共同建构知识"高度契合,显示古代教育思想的超前性。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词:嘉肴(jiā yáo)、旨(zhǐ)、至道、自反、教学相长

2. 文学常识:中国最早教育论著、《礼记》成书年代、与《大学》《中庸》关系

3. 核心观点:实践出真知、反思促进步、师生共成长的三层递进

4. 句式特点:"...弗...不..."双重否定句式的强调作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

(1)虽有嘉肴:__________

(2)不知其旨:__________

答案:

(1)美味的荤菜

(2)味美/要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教学相长"体现了怎样的教育观?

答案:强调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教师通过教学发现不足,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成长,二者相互促进。

三、比较鉴赏

题目:《虽有嘉肴》与《论语》"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思想有何异同?

答案:同属实践性学习观;前者侧重师生互动,后者强调个人复习。两者共同构成儒家"学—思—行"完整链条。

四、现实意义

题目:如何用"教学相长"理论分析现代师生关系?

答案示例:教师应转变知识权威角色,在教学反馈中提升专业能力;学生需主动构建知识,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