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5-10-19 09:57:02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创作的山水游记名篇,以冷峻笔触描绘幽寂之景,暗含孤愤之情。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分析,并梳理中高考高频考点。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像玉佩玉环碰撞的清脆声响,心里感到欢喜。

砍倒竹子开辟道路,下面出现个小石潭,水格外清凉。整块石头作潭底,靠近岸边,石底翻卷露出水面,形成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等各种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游鱼约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傍。阳光直照水底,鱼影映在石上,呆呆停着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似与游人嬉戏。

向潭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般曲折如蛇爬行,时隐时现。溪岸像犬牙交错,无法探知源头。

坐在潭边,四面竹林树木环绕,寂静空寥无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忧伤。

因环境过于凄清,不宜久留,于是记下游历便离去。

注释

【篁竹】huáng zhú,成片的竹林。

【清冽】清凉寒冷。"冽"专指寒冷,不同于"洌"(水清)。

【卷石底以出】石底翻卷露出水面,体现地质构造奇特。

【佁然】yǐ rán,痴呆静止貌。与"怡然"(愉悦貌)音近义异。

【俶尔】chù ěr,忽然。古汉语中与"倏尔"同义。

【悄怆】qiǎo chuàng,寂静中透着忧伤。柳宗元独创词,后成经典意象。

创作背景

805年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政治理想破灭与生活困顿双重打击下,他寄情山水排遣忧愤。永州十年间完成"永州八记",本文为第四篇。看似写景,实为心象投射,幽冷意境与《江雪》"独钓寒江雪"异曲同工。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移步换景"写法,按游览顺序展开,从"闻声"到"见潭"再到"望源",最后"感怀",层次分明。

2. 语言艺术:善用短句与动词,"伐""取""见"等词简练有力;"蒙络摇缀"四字连用四个动词,写尽藤蔓动态。

3. 情感表达:表层写鱼水之乐,深层显孤寂之悲。"似与游者相乐"的"似"字暗含人与自然的疏离感。

4. 意象创造:"空游无依"的鱼成为后世文人自况的经典意象,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积水空明"的藻荇。

鉴赏范文

范文一:冷笔写幽境的孤愤抒怀

《小石潭记》最动人处在于以极冷静的笔调写极幽寂的景致。文中所有景物都经过情感过滤:清冽的潭水实为政治失意的寒凉,空游的鱼群恰似贬谪文人无枝可依的生存状态。尤其"日光下澈"三句,表面写鱼影澄澈,实则暗示作者如鱼般被世俗目光审视的处境。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具艺术张力,开创了山水散文托物言志的新范式。

范文二:虚实相生的空间美学

柳宗元构建了多重空间维度:实写的潭水、虚写的溪源、可见的竹树、不可见的人踪。最精妙的是"斗折蛇行"的溪流描写,用天文星象(北斗)与动物动态(蛇行)两个比喻,将不可见的视觉盲区转化为诗意空间。这种虚实处理既符合地理特征(喀斯特地貌暗河),又暗喻人生道路的曲折难测。结尾"不可久居"的决绝,与陶渊明"欣然规往"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唐代贬谪文人特有的精神困境。

考试重点整理

1. 高频字词:篁(huáng)、冽(liè)、坻(chí)、嵁(kān)、佁(yǐ)、俶(chù)、翕(xī)、邃(suì)

2. 特殊句式:"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如鸣佩环"(省略主语)

3. 文学常识:永州八记代表作、山水游记发展脉络(郦道元《水经注》到柳宗元)

4. 意境分析:幽深冷寂与清新灵动并存的矛盾美感

5. 主旨理解:被贬文人在自然中寻找精神慰藉的典型文本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心乐之:__________

(2)明灭可见:__________

答案:

(1)以……为乐

(2)忽隐忽现

解析:注意"乐"为意动用法,"明灭"为反义复合词。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既包含对幽美景物的审美愉悦,又渗透着政治失意的孤寂忧伤,形成景与情的矛盾统一。

解析:需结合"永贞革新"背景,注意柳宗元山水散文的共性特征。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写作技巧。

答案:用"空游无依"的错觉表现水的清澈,虚实相生;"可""许"等约数词体现观察的细致,为后文"似与游者相乐"埋下伏笔。

解析:写景句需关注修辞手法与情感暗示的双重作用。

四、比较阅读

题目:比较《小石潭记》与《醉翁亭记》景物描写的情感差异。

答案:柳宗元笔下景物透着冷寂孤愤,欧阳修则充满与民同乐的暖意。前者是贬谪者的精神独白,后者是政治家的情怀抒写。

解析:比较阅读需抓住作家身份与时代背景的差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