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翻译及原文+考试必考知识点
《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贬谪永州时创作的山水游记,以清冷笔触描绘幽寂之景,暗含孤愤之情。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解析,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
原文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如玉佩碰撞般清脆,心生欢喜。
砍倒竹子开辟道路,发现下方小潭,水格外清澈。
整块石头作潭底,靠近岸边,石底翻卷露出水面,形成高低错落的岛屿和岩壁。
青葱树木与翠绿藤蔓交织缠绕,随风摇曳。
潭中约百条鱼,仿佛悬空游动,无所依托。
阳光直透水底,鱼影映在石上,时而静止,时而倏忽远逝,似与游人嬉戏。
向西南望去,溪流如北斗曲折、蛇行蜿蜒,忽隐忽现。
岸边如犬牙交错,难寻源头。
独坐潭边,竹树环绕,寂寥无人,寒气透骨,幽深凄怆。
因环境过于冷清,不宜久留,遂记录此景后离去。
注释
篁竹(huáng zhú):成片的竹林。
珮环:古人佩戴的玉饰,碰撞时发出清脆声响。
清冽(liè):清澈寒冷。
坻(chí)、屿(yǔ)、嵁(kān):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
佁然(yǐ rán):静止貌。
悄怆(qiǎo chuàng):寂静中透出忧伤。
创作背景
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政治失意,寄情山水。永州多荒僻之地,作者借小石潭之景抒写孤寂心境,暗含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作品解析
1. 结构:按游览顺序展开,由“闻声”到“见潭”,再到“观鱼”“望源”,最后“感怀”,层次分明。
2. 语言:善用短句,如“卷石底以出”四字连用动词,生动表现石潭形态。
3. 思想:表面写景,实则寓情。鱼之“乐”反衬人之“忧”,结尾“过清”二字点明心境。
4. 艺术特色:以动衬静,“鱼游”与“寂寥”形成反差;比喻精妙,“斗折蛇行”化静为动。
鉴赏范文
范文一:清冷中的生命张力
《小石潭记》以“清冽”为基调,却暗藏生机。鱼“空游无依”的描写,既是实景,亦隐喻作者如鱼离水般的政治处境。日光穿透潭水的意象,象征短暂的光明希望,而“不可久居”的决绝,凸显了文人面对困境时的清醒与孤高。
范文二:景语即情语的典范
柳宗元将贬谪之痛转化为对幽寂之景的凝视。“凄神寒骨”四字,既是体感,更是心绪投射。文中所有景物——竹林的遮蔽、溪流的隐现、犬牙交错的岸势,共同构成一个封闭而压抑的空间,恰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具象化。
考试重点整理
高频字词:篁竹(huáng zhú)、清冽(liè)、佁然(yǐ rán)、悄怆(qiǎo chuàng)。
文学常识: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属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
意象分析:“空游无依”的鱼象征孤独无依;“斗折蛇行”暗喻人生曲折。
主旨理解:通过对幽静景物的描写,表达被贬后的孤寂与高洁自持。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
(1)水尤清冽:__________
(2)俶尔远逝:__________
答案:
(1)格外清澈寒冷
(2)忽然向远处游去
二、主旨理解
题目:结尾“以其境过清”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既是对小石潭冷寂环境的客观描述,更是对自身遭际的隐喻,表现作者无法融入现实的孤独与忧愤。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描写效果。
答案:以光影交织的画面展现潭水的清澈,静态的鱼影与动态的阳光形成对比,营造出空灵而短暂的生机,为后文“悄怆”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