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山行》原文与翻译及考试必考知识点全解
杜牧《山行》以简练笔触勾勒秋山行旅图,蕴含哲理与审美双重价值。本文提供标准原文、白话译文、深度解析及考试要点,帮助读者掌握这一经典七绝的核心内容。
《山行》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
白话译文
沿着蜿蜒石阶登上秋意浸染的山岭
云雾缭绕的深处隐约可见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只因沉醉这片枫林暮色
经霜的枫叶比早春鲜花还要艳红
逐句注释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字点明时令特征
【石径斜(xiá)】"斜"古读xiá,指山间石路蜿蜒曲折
【坐】此处作"因为"解,揭示停车的主观动机
【霜叶】经霜的枫叶,物理变化产生视觉冲击
【红于】比较句式,突出秋叶超越春花的生命力
创作背景
唐会昌四年(844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期间游历齐山所作。时年诗人42岁,历经宦海沉浮,诗中旷达情怀与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反映其中年时期的思想境界。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两句写远景,后两句抓特写,由面到点形成视觉纵深
2. 炼字艺术:"生"字活化云雾动态,"红"字构成色彩张力
3. 思想内核:突破"悲秋"传统,建立"秋胜春"的审美新范式
4. 艺术对比:将短暂枫林与永恒春色并置,体现辩证思维
范文一
杜牧以画家视角经营诗境。首句"远上"拉开空间维度,"斜"字暗含透视法则;次句"生处"二字使静止的云烟获得生命动感。后两句突然切入特写镜头,"停车"动作成为诗眼,将客观景物转化为主观审美体验。末句的惊世比喻,实则是诗人对生命形态的哲学思考——经霜的枫叶比初绽的春花更具生命力,这种反常规的审美判断,展现了晚唐诗人突破传统的创新精神。
范文二
诗中隐藏着三重时空对话。石径承载历史行人足迹,白云暗示隐逸传统,枫林见证季节轮回。诗人通过"停车"这一刹那决定,将永恒的自然之美凝固在诗句中。"红于"的比拟不仅是色彩较量,更是生命态度的宣言。杜牧刻意选择"二月花"这个传统审美符号进行颠覆,表明其艺术观:真正的美不在约定俗成的范式里,而在个体对世界的独特感知中。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石径斜(xiá)、坐(因为)、霜叶(shuāng)
2. 文学常识:七绝体裁、晚唐咏物诗特点、杜牧"小李杜"称谓
3. 艺术手法:远近结合、虚实相生、对比反衬
4. 意象体系:寒山(高洁)、白云(隐逸)、枫叶(坚韧)
5. 哲理考点:认识事物的多角度性、审美的主观创造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坐:__________
(2)红于: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
(2)比……更红
解析:古诗多义词需结合语境判断,"坐"表原因属常见用法
二、主旨理解
题目:诗人为何认为"霜叶红于二月花"?
答案:既客观描述枫叶经霜变红的自然现象,更主观表达历经磨砺的生命比初始的美好更具震撼力,体现诗人独特的审美观。
解析:需从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两个层面作答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杜牧《山行》与刘禹锡《秋词》的立意差异
答案:杜诗通过视觉对比建立"秋胜春"的新审美,刘诗"我言秋日胜春朝"直抒胸臆。二者都反传统悲秋,但杜牧重画面呈现,刘禹锡重情感宣泄。
解析:同属中唐革新派,艺术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意境营造
答案:"生"字赋予云雾动态美,与"人家"形成仙境般的虚实对照。既展现山势高远,又暗示隐逸情趣,为后文诗人驻足埋下伏笔。
解析:七绝每句都承担特定结构功能,此句属过渡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