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祭十二郎文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祭十二郎文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5-10-12 11:00:03

祭十二郎文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悼念侄儿韩老成(十二郎)所作的一篇祭文,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本文将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并梳理考试重点知识点。

原文

《祭十二郎文》

韩愈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得知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怀着悲痛向你表达诚意,派建中从远方备办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魂灵:

唉!我自幼丧父,等到长大,不知道父亲的模样,只能依靠兄嫂抚养。哥哥中年时在南方去世,那时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安葬。后来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未曾有一天分离。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逝,继承先人后嗣的,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两代单传,形影孤单。嫂嫂曾抚摸着你指着我说:"韩家两代,就只有你们了!"你当时还小,大概不再记得;我那时虽然能记事儿,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

注释

衔哀致诚:怀着悲哀的心情表达诚意。衔,含。

不省所怙(hù):不知道依靠谁。怙,依靠。

两世一身:两代人都只有一个男丁。

形单影只:形容孤独,没有伴侣。

创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十二郎韩老成是韩愈二哥的次子,与韩愈年龄相仿,两人自幼相依为命。贞元十九年(803年),十二郎突然病逝,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此时韩愈36岁,正在长安任监察御史。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全文以时间为序,采用对话体,如同与逝者当面倾诉,突破传统祭文格式。

2. 语言艺术:运用大量口语化表达,如"呜呼""汝时尤小"等,打破骈文桎梏,开创散体祭文新风。

3. 情感表达:通过回忆生活细节展现叔侄深情,如"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具有催人泪下的力量。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祭十二郎文》最动人处在于其生活化的情感表达。韩愈不借助典故堆砌,而是选取"嫂尝抚汝指吾而言"这样的日常场景,通过"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的对话,将家族凋零的悲凉自然呈现。这种白描手法,使抽象的血脉传承之痛变得具体可感,形成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范文二

文章开篇的"七日"时间记录值得玩味。古代丧礼有"七日而殡"的规矩,韩愈特意强调这个时间节点,既符合礼制,又暗含未能及时祭奠的愧疚。后文"乃能衔哀致诚"的"乃"字,更强化了这种自责情绪。这种细腻的心理刻画,使祭文超越仪式文本,成为真挚的情感载体。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

2. 重点字词:怙(hù)恃、零丁、形单影只、衔哀致诚。

3. 艺术特色:散文化祭文、对话体形式、细节描写、情感真挚。

4. 思想内涵: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悼念,反映唐代士人的家族观念。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省所怙:__________

(2)零丁孤苦:__________

答案:

(1)依靠

(2)孤独困苦

二、主旨理解

问:"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家族处境?

答:反映韩氏家族人丁凋零,两代单传的艰难处境,暗含对家族传承危机的忧虑。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的表达效果。

答:用"零丁孤苦"概括生活状态,"未尝一日相离"强调相依为命的情感,形成强烈反差,突出叔侄深情。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祭十二郎文》,谈谈古代散文的情感表达特点。

答示例:古代散文注重真情实感,常通过生活细节和朴素语言传递情感,如韩愈用日常对话展现哀思,突破形式束缚,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