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翻译及原文+考试必考知识点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以恳切言辞劝谏君主修明政治、亲贤远佞,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报国之心。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
原文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译文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便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裂为三国,蜀汉国力困乏,这确实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但侍卫大臣在朝廷内毫不懈怠,忠诚将士在边疆舍生忘死,这都是追念先帝的厚遇,想对陛下报答这份恩情。
陛下实在应广开言路,发扬先帝遗留的美德,振奋志士的勇气,而不该轻视自己,说话不合道理,堵塞忠言进谏的途径。
注释
崩殂(cú):帝王去世的委婉说法。
疲弊:困乏衰弱,指蜀汉国力薄弱。
开张圣听:扩大听闻范围,指广泛听取意见。
引喻失义:说话不合道理,比喻失当。
首段以"危急存亡"定调,通过先帝创业未竟与当下困局对比,强化忧患意识。
创作背景
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此时刘备已逝六年,刘禅宠信宦官黄皓。诸葛亮深感内政不稳,北伐前写下此表,既为规劝君主,亦为表明心迹。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总-分-总"模式,先指危机,再陈建议,末表决心。
2. 语言艺术:十三次提及"先帝",以情感纽带强化说服力;"不宜""宜"对比句式形成劝谏张力。
3. 思想内涵:体现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兼具法家务实精神。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出师表》的劝谏艺术在于"以情为纲"。诸葛亮不直接指责刘禅过失,而是反复追忆先帝恩遇,通过构建"先帝-陛下-臣子"的情感三角,将政治规训转化为道德感召。这种"情谏"手法,既保全君主尊严,又达到警示效果。
范文二
文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浓缩了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图腾。诸葛亮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捆绑,其悲剧性在于:明知蜀汉胜算渺茫,仍以飞蛾扑火之姿践行承诺。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正是《出师表》穿越千年的精神内核。
考试重点整理
高频字词
陟罚臧否(zhì fá zāng pǐ):升降奖惩
裨补阙漏(bì bǔ quē lòu):弥补缺失
文学常识
表:古代臣子向君主陈情言事的文体,始于汉代
艺术手法
骈散结合:既有"亲贤臣,远小人"的工整对偶,也有"今当远离"的散句抒情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妄自菲薄"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过分看轻自己,指刘禅缺乏治国自信
解析:需结合"引喻失义"的语境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体现的思想
答案:体现诸葛亮将忠君与报国统一的儒家政治伦理,以及职责重于生命的担当精神
解析:注意"报""忠""职分"三个关键词的逻辑关系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出师表》与《陈情表》的抒情方式差异
答案:《出师表》以理导情,通过分析形势表达忠诚;《陈情表》以情驭理,借助祖孙亲情婉拒征召
解析:两表皆位列"古文观止",但情感驱动方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