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本文围绕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三峡》展开,系统解析这篇描绘长江三峡壮景的经典文言文。读者可掌握原文译文对照、关键字词释义、艺术特色分析及中高考高频考点。
原文
三峡(节选)
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连绵,几乎没有中断之处。
层叠的山峰遮蔽天空,若非正午半夜,看不见日月。
夏季江水漫上山陵,上下行船都被阻断。
偶有朝廷紧急文书,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到江陵,其间一千二百里,即便乘快马驾疾风也不及这般迅速。
春冬季节则有白浪碧潭,回旋的清波倒映山影。
陡峭山峰多生奇形柏树,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茂,实在充满趣味。
注释
略无阙处:阙(quē)通"缺",指完全没有空缺。
自非亭午夜分:自非,若非;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夏水襄陵:襄,漫上;陵,山丘。化用《尚书·尧典》"荡荡怀山襄陵"典故。
素湍绿潭:白色急流与碧绿深潭形成色彩对比,体现观察之细。
清荣峻茂:四字并列形容词活用,分别对应水、树、山、草。
创作背景
郦道元任北魏御史中尉期间考察全国水系,在《水经注》中以文学笔法补充地理记载。这段三峡描写虽非亲历,但融合前人文献与民间传闻,展现南北朝时期对长江险峻的集体记忆。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时空双线:按夏-春冬季节变化纵向展开,穿插"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空间跨度。
2. 语言特色鲜明:动词"襄""御""飞漱"极具动态,"素湍绿潭"等四字短语形成明快节奏。
3. 艺术手法上虚实相生:既有"不见曦月"的夸张描写,又有"清荣峻茂"的工笔细描。
4. 情感表达隐而不露:通过"良多趣味"的点评,透露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与赞叹。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展现了中国古典地理文献的文学魅力。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八字,以仰视视角勾勒出峡谷的压迫感,与后文"素湍绿潭"的俯察形成视角转换。更值得玩味的是对速度的描写:用"乘奔御风"的传说意象反衬航船之迅捷,这种虚实参照的手法,比单纯记录航程数字更具艺术感染力。
范文二
这段文字暗含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夏季洪水的狂暴与春冬的秀美形成强烈对比,但作者未作道德评判,而是以"良多趣味"作结。这种客观记述中暗含的审美态度,体现了六朝文人"山水以形媚道"的观物方式。文中"王命急宣"的细节,更在壮阔自然中嵌入人类活动的微小剪影。
考试重点整理
高频字词:阙(quē)处、曦(xī)月、沿溯(sù)、绝巘(yǎn)
文学常识:《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兼具文学价值与科学价值
修辞手法:对偶(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夸张(不见曦月)、借代(曦月代指日光月光)
意象体系:急流(生命激情)、怪柏(顽强生命力)、飞瀑(自然伟力)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__________
(2)飞漱其间:__________
答案:
(1)完全没有空缺
(2)冲荡喷射
二、主旨理解
题目:"清荣峻茂"四字分别对应哪些景物?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点?
答案:分别描写水清、树荣、山峻、草茂。体现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特点,形容词作谓语,形成画面并列。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三峡》与李白《早发白帝城》描写三峡的异同。
答案:郦道元侧重客观景观描写,李白重在主观情感抒发;前者用四字短语形成紧凑节奏,后者以七言句式展现流动气韵。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艺术效果。
答案:通过极端化描写突出山势之高峻,以日光月光的不可见反衬峡谷之幽深,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增强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