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文言文翻译及原文+考试必考知识点
本文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活板》一文为核心,系统梳理文言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并附考试高频考点解析。读者可掌握活板印刷技术细节、文言实词虚词用法,以及宋代科技文献的写作特点。
原文
活板 北宋·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译文
雕版印刷书籍,唐代尚未大规模推行。
自冯瀛王开始刊印五经,此后经典文献均采用雕版。
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其方法:用黏土刻字,厚度如铜钱边缘,每字单独成印,火烧加固。
先备铁板,表面覆盖松脂、蜡与纸灰混合物。
印刷时,将铁框置于铁板上,排满字模成版。
烘烤至黏合剂熔化,用平板压平字面,字迹平整如磨石。
注释
板印:雕版印刷。"板"通"版"。
钱唇:铜钱边缘,比喻字模厚度。
炀(yáng):烘烤,体现火候控制技术。
砥(dǐ):磨刀石,强调字面平整度。
艺术表现:通过"密布""满"等动词再现排字流程,"平如砥"运用比喻说明技术精度。
创作背景
沈括任昭文馆校书郎期间(1063-1066)记录毕昇发明。北宋经济繁荣推动出版业发展,但雕版费时耗材,活板技术应运而生。文中"布衣"称谓暗示科技发明多来自民间实践。
作品解析
1. 结构:按时间顺序展开,先述雕版沿革,后详释活板工序,逻辑严密。
2. 语言:动词"刻""布""持""按"串联操作步骤,体现科技文献的精确性。
3. 思想:肯定工匠智慧,"布衣"发明与"冯瀛王"官方刊印并提,突破士农阶级观念。
4. 艺术特色:白描手法还原技术场景,类比"钱唇""砥"使抽象工艺具象化。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活板》以不足二百字完整呈现重大发明,堪称科技说明文典范。沈括舍弃主观评价,仅用"密布字印""字平如砥"等客观描述,却通过工序细节展现宋代工匠的创造力。尤其"火烧令坚"四字,既说明字模硬度标准,又隐含材料配比经验,语言密度极高。这种写实笔法,使千年后的读者仍能依文复原工艺流程。
范文二
文中暗含两条历史线索:一是印刷技术从雕版到活字的演进,二是知识传播从官府垄断到民间参与的转变。毕昇"布衣"身份与"冯瀛王"对举,揭示宋代科技发展的底层动力。沈括作为士大夫,能正视工匠贡献,其记录远超技术层面,更折射出当时社会对实用技艺的认可,这与理学"格物致知"的思想脉络深度契合。
考试重点整理
高频字词:板(通"版")、炀(烘烤)、砥(磨刀石)、范(模子)、冒(覆盖)
文学常识:沈括《梦溪笔谈》属笔记体,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知识要点:活板发明时间(庆历年间)、核心材料(胶泥字模)、工艺流程(刻字-排版-烘烤-压平)
意象分析:"钱唇"突出字模轻薄,"砥"强调印刷质量,均体现宋代工艺标准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
(1)持就火炀之:__________
(2)字平如砥:__________
答案:
(1)靠近火焰烘烤
(2)磨刀石,形容极其平整
二、主旨理解
题目:"每字为一印"反映了活板技术什么优势?
答案:单字可重复使用,突破雕版"一版一用"限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三、比较鉴赏
题目:《活板》与《天工开物》在科技记录上有何异同?
答案:同:均注重实操细节;异:沈括侧重工序流程,宋应星更强调工具图解,反映明代科技文献的视觉化趋势。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火烧令坚"的语言特点。
答案:四字包含材料(泥字)、方法(火烤)、标准(坚硬)三层信息,体现文言文高度凝练的特征。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活板发明,谈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答案示例:毕昇通过材料创新(胶泥代木)和流程优化(单字组合),展现工匠的问题意识与实践智慧。当代科技创新同样需要这种立足实际、精益求精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