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翻译及原文+考试必考知识点
《核舟记》是明代魏学洢的经典散文,通过描绘一枚微雕桃核上的舟船场景,展现中国古代工艺的精湛技艺与文人雅趣。文章以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语言,将微观艺术与宏大主题巧妙结合。
原文
《核舟记》 明·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甚至鸟兽、木石,都能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故事。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高约两颗黄米粒。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四扇,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颜料涂在刻字上。
注释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罔不:无不。罔,无。
因势象形: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形状。
黍:古代计量单位,此处形容微小。
石青糁之:用石青颜料涂在刻字上。糁,涂抹。
创作背景
明代手工业发达,微雕艺术达到高峰。魏学洢此文作于天启年间,通过记录王叔远的核舟作品,既展现当时工艺水平,也寄托文人雅趣。文章以苏轼《赤壁赋》为题材,体现明代文人对宋代文化的追慕。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再细描核舟,最后总结评价。
2. 语言特色:用词精准,如"罔不""各具"等词体现观察细致;善用空间顺序描写。
3. 艺术手法:虚实结合,微小的核舟承载宏大的文化意象;动静相生,静态雕刻暗含动态场景。
4. 思想内涵:通过微观艺术展现"小中见大"的哲学思考,体现中国传统审美趣味。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核舟记》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其"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一枚不足寸许的桃核,竟能容纳赤壁泛舟的完整场景,这种强烈的反差形成独特的审美张力。作者通过精细的观察描写,将微雕的每一个细节都生动呈现,使读者仿佛亲眼目睹这件艺术珍品。更重要的是,文章通过微观艺术品,展现了宏大的文化内涵,将苏轼的文学意境与工匠的技艺完美融合。
范文二
魏学洢在《核舟记》中展现了高超的空间描写能力。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由外而内,层层推进地描绘核舟的构造。先交代船体大小,再写船舱、窗户,最后聚焦窗上的题字,这种有序的空间转换使描写层次分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静态描写中暗含动态想象,如"启窗而观"等动作描写,让静止的雕刻作品在读者脑海中活起来,这正是文章最精妙之处。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罔(wǎng)不、贻(yí)、黍(shǔ)、轩(xuān)敞、箬(ruò)篷、糁(sǎn)
2. 文学常识:明代小品文特点;苏轼《赤壁赋》相关背景
3. 知识要点:空间描写顺序;虚实结合手法;"小中见大"的艺术表现
4. 意象意境:核舟象征技艺与文化的完美结合;赤壁意象承载文人情怀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罔不因势象形:__________
(2)尝贻余核舟一:__________
答案:
(1)无不
(2)曾经赠送
二、主旨理解
问:"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这两句题词既点明核舟表现的赤壁场景,又通过文学意境与微雕艺术形成呼应,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
三、比较鉴赏
题目:《核舟记》与《刻舟求剑》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案:《核舟记》写实描写微雕艺术,展现工艺之美;《刻舟求剑》用寓言说理,讽刺思想僵化。前者重客观描述,后者重主观寓意。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的表达效果。
答:通过列举多种雕刻对象,突出王叔远技艺之精湛;"径寸"与复杂雕刻形成强烈对比,增强艺术感染力。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核舟记》中"小中见大"的艺术特色?
答案示例:微小的核舟承载宏大的文化意象,体现中国传统艺术追求"方寸之间见天地"的审美理念,启示我们要善于从细微处发现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