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孙权劝学》是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名篇,通过孙权劝导吕蒙读书的故事,揭示学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本文将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并梳理考试重点知识点。
原文
《孙权劝学》
司马光《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能比得上我?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裨益。"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与吕蒙讨论,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了!"
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大哥为什么这么晚才明白这个道理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
注释
当涂:当权掌事。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博士:古代学官名。
涉猎:广泛浏览而不深入钻研。
吴下阿蒙:指见识浅陋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记载三国时期孙权劝大将吕蒙学习的故事。当时东吴政权初建,孙权意识到文武兼备的重要性,故劝导武将学习。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对话体,通过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展现学习效果。
2. 语言简洁有力,孙权劝学言辞恳切,吕蒙的转变令人信服。
3. 思想深刻,揭示学习对个人成长的促进作用。
4. 艺术特色在于通过对比展现人物变化,情节紧凑,寓意深刻。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孙权劝学》展现了古代统治者重视教育的远见卓识。孙权不以君主身份强令下属学习,而是以自身为例循循善诱,这种平易近人的教育方式值得借鉴。文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一句,生动说明了学习带来的显著变化,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范文二
本文通过吕蒙从"吴下阿蒙"到令人"刮目相待"的转变,揭示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孙权"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现身说法,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鲁肃的惊讶反应侧面烘托了学习效果,这种衬托手法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关于《孙权劝学》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当涂、涉猎、博士、刮目相待
2. 文学常识: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3. 知识要点:孙权劝学的教育方法,吕蒙学习后的变化
4. 意象意境:通过对话展现人物形象,营造劝学氛围
5. 知识全解: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的出处和含义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当涂:__________
(2)涉猎:__________
答案:
(1)当权掌事
(2)广泛浏览
二、主旨理解
1、问:孙权劝吕蒙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答:不是要吕蒙成为学者,而是希望他通过广泛阅读增长见识,提高执政能力。
三、比较鉴赏
题目:《孙权劝学》与《论语》中"学而时习之"在劝学方法上有何不同?
答案:《孙权劝学》通过具体事例现身说法,《论语》则以格言形式直接阐述道理。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表达效果。
答:用夸张手法强调学习带来的显著变化,语言生动形象,成为劝学名句。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刮目相待"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
答案示例:提醒教育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肯定其进步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