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5-10-21 09:38:02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经典篇章,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阐述仁政思想与治国之道。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考试重点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孟子的政治哲学。

原文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真是尽心竭力了。河内遭遇饥荒,就把百姓迁到河东,把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遇饥荒也这样处理。我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百姓没有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增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用打仗作比喻。战鼓咚咚敲响,双方兵器交锋,士兵丢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人跑了五十步停下。跑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一百步的人,您觉得如何?”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跑一百步罢了,但同样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注释

尽心焉耳矣: 焉、耳、矣均为句末语气词,强调“竭尽全力”。

凶: 指灾荒,粮食歉收。

填然鼓之: 填,拟声词,形容鼓声;鼓,动词,击鼓进军。

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梁惠王的政策与邻国本质相同,未能真正施行仁政。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民生凋敝。孟子周游列国,向君主宣扬“仁政”思想。梁惠王自诩勤政,却未能使民归附。孟子借“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其治国之弊。

作品解析

1. 结构: 以对话展开,先设问再反驳,逻辑严密。

2. 语言: 善用比喻和类比,将抽象道理形象化。

3. 思想: 批判“小惠未遍”的伪仁政,强调“保民而王”的根本。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直指梁惠王治国的形式主义。表面上赈灾迁民,实则与邻国一样未能解决根本问题。这种类比不仅生动,更凸显了孟子对“仁政”标准的严苛——唯有彻底以民为本,方能称王天下。

范文二

文中孟子不直接否定梁惠王,而是引导其自我反思。当梁惠王承认“是亦走也”时,已落入孟子的逻辑陷阱。这种辩论艺术,既维护了君主尊严,又揭示了深层矛盾,堪称先秦说理文的典范。

关于《寡人之于国也》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凶(灾荒)、填(拟声词)、直(只是)。

文学常识: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体现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知识要点: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含义及作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河内:__________

(2)不百步耳:__________

答案:

(1)灾荒

(2)只是

二、主旨理解

题目: “五十步笑百步”讽刺了什么现象?

答案: 讽刺梁惠王与邻国治国方式本质相同,均未真正施行仁政。

三、句子赏析

题目: 分析“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的深层含义。

答案: 孟子指出,若梁惠王明白自身问题,就不会妄想百姓归附,强调治国需根本性改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