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本文围绕唐代柳宗元的经典散文《捕蛇者说》展开,解析其揭露苛政猛于虎的深刻主题,提供原文、翻译、创作背景及鉴赏,并整理考试高频考点。
原文
捕蛇者说
[唐]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译文
永州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黑色身体上有白色花纹,接触草木全枯死;咬到人,无药可救。
但捉到后晾干做成药,能治麻风、关节病、恶疮,消除腐肉,杀死寄生虫。
起初太医奉皇命征集,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蛇的人,抵充赋税。永州百姓争相去做。
有个姓蒋的,独占这好处三代了。问他,却说:"我祖父死于此,父亲死于此,现在我接着干了十二年,差点死掉好几次。"说时神情极为悲伤。
我同情他,便说:"你怨恨这事吗?我打算告诉管事的人,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
蒋氏更加悲痛,眼泪汪汪地说:"您想可怜我让我活命吗?那我这差事的不幸,远不如恢复赋税的不幸啊!"
注释
黑质而白章:黑色底子白色花纹,暗示蛇的剧毒性。
腊(xī)之:晾干制成肉干,古代制药方法。
大风:麻风病,唐代常见恶疾。
嗣为之:继承捕蛇职业,体现赋税压迫的代际传递。
汪然出涕:泪水盈眶的细节,强化人物悲怆感。
创作背景
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目睹民间疾苦。唐德宗推行两税法后,地方官吏横征暴敛,百姓往往"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本文借蒋氏之口,揭示苛政比毒蛇更可怕的社会现实。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赋比兴"手法,先铺陈蛇毒,再引出赋税之毒,最后点明主旨。
2. 语言简洁冷峻,"争奔走焉"四字写尽百姓无奈,"专其利三世"反讽尖锐。
3. 思想深刻,继承《礼记·檀弓》"苛政猛于虎"的批判传统,具有现实意义。
4. 艺术上通过对话推进情节,蒋氏三"死"的重复强化悲剧色彩。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捕蛇者说》的对比艺术极具冲击力。文中构建三重对比:毒蛇与赋税的毒性对比,捕蛇与纳税的生存方式对比,蒋氏"专其利"与"数死者"的结局对比。这种层层递进的对比结构,最终指向"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结论。柳宗元不着一字议论,却让事实本身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
范文二
文中细节描写蕴含深意。蒋氏"貌若甚戚"的克制表情,与后文"汪然出涕"的爆发形成情感张力。更值得玩味的是"争奔走焉"的群体描写——百姓明知捕蛇致命仍趋之若鹜,比单个悲剧更具普遍性。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深刻揭露了专制制度下人民的生存困境。
考试重点整理
高频字词:腊(xī)、挛踠(luán wǎn)、瘘疠(lòu lì)、莅(lì)事者
文学常识:柳宗元"永州八记"代表作、唐代古文运动核心人物
艺术手法:对比衬托、以小见大、寓议于叙
核心意象:异蛇(象征苛政)、三代捕蛇(象征剥削延续)
名句理解:"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递进式论证结构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黑质而白章:__________
(2)更若役:__________
答案:
(1)花纹
(2)更换
解析:需结合上下文理解,"章"指花纹,"更"含变更意。
二、主旨理解
题目:蒋氏为何认为捕蛇比纳税更幸运?
答案:反映赋税压迫比死亡更可怕的社会现实,揭露官府剥削之残酷。
解析:要抓住"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这个转折句分析。
三、写作手法
题目:分析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案:通过毒蛇与赋税、个人遭遇与普遍现象、表面利益与实际危害的多重对比,强化批判力度。
解析:需分层次说明对比效果,联系"苛政猛于虎"的典故。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争奔走焉"的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揭示底层民众在制度性压迫下的两难选择,对当代社会保障制度有警示作用。
解析:可联系"内卷"等社会现象进行类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