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经典篇章,通过邹忌劝谏齐威王的故事,阐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本文提供完整原文、白话翻译、创作背景及鉴赏,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
原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西汉·刘向 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俊美。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问妻子:"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
城北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邹忌不自信,又问妾:"我与徐公谁更美?"妾说:"徐公怎能比得上您?"
第二天,有客人来访,交谈中问客人:"我与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后来徐公来访,邹忌仔细打量,自认为不如;照镜子再看,更觉得差得远。晚上躺着思考:"妻子说我美,是偏爱我;妾说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说我美,是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见齐威王说:"臣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但妻子偏爱我,妾惧怕我,客人有求于我,都说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方圆千里,宫妇左右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四境之内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这样看来,大王受蒙蔽太深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令:"群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出我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的,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议论我过失传到耳中的,得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时,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几个月后,偶尔有人进谏;一年后,即使想说,也没什么可进谏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后,都来朝见齐国。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注释
昳(yì)丽:光艳美丽
孰:谁,哪个
私:偏爱
蔽:受蒙蔽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批评议论
间(jiàn)进:偶尔进谏
期(jī)年:满一年
战胜于朝廷:通过修明内政使别国臣服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齐国在齐威王统治下国力强盛。邹忌作为齐国相国,以生活小事为喻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故事反映了战国策士的劝谏艺术和齐国改革图强的历史背景。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生活故事+政治劝谏"的递进结构,由小见大,层层深入
2. 语言特色:对话体为主,语言简洁生动,善用排比句式增强说服力
3. 思想内涵:揭示统治者易受蒙蔽的现实,强调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4. 艺术手法:类比推理生动形象,三问三答的重复手法强化主题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邹忌的劝谏艺术堪称典范。他从日常小事入手,通过"三问三答"的生活场景,自然过渡到国家政治。这种由浅入深的说理方式,既避免了直谏的锋芒,又增强了说服力。尤其"宫妇左右""朝廷大臣""四境之内"三个排比句,将个人体验升华为普遍规律,体现了高超的语言技巧。
范文二
文章通过对比手法展现深刻哲理。邹忌在镜子前"自以为不如""又弗如远甚"的清醒认知,与齐威王"王之蔽甚矣"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人性弱点,更凸显了虚心纳谏的重要性。结尾"战胜于朝廷"的论断,升华了广开言路的政治意义。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昳丽、孰、私、蔽、面刺、谤讥、间进、期年
2. 文学常识:选自《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反映战国策士的游说艺术
3. 艺术特色:类比说理、排比句式、对话体、以小见大
4. 思想内涵:统治者要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才能强国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昳丽:__________
(2)间进:__________
答案:
(1)光艳美丽
(2)偶尔进谏
二、主旨理解
问:邹忌通过什么方式劝谏齐威王?
答:通过自身生活经历类比国家政治,用"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于臣"类比"宫妇私王""大臣畏王""四境有求于王",说明君王易受蒙蔽的道理。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门庭若市"的比喻形象表现进谏者众多,侧面反映齐威王纳谏的诚意和效果,语言生动传神。
四、拓展运用
题目:邹忌的劝谏方式对现代人际沟通有何启示?
答案示例:劝说要讲究方法,善用对方熟悉的事例类比;注意说话方式,避免直接冲突;以理服人而非以势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