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潼关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潼关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5-10-15 09:19:01

潼关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本文围绕唐代诗人杜甫的《潼关吏》展开,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全面解析这首诗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读者可从中了解杜甫的忧国情怀、诗歌的叙事技巧,以及中唐时期的社会背景。

潼关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译文

士兵们多么劳苦,在潼关要道修筑城墙。

大城比铁还坚固,小城高耸万丈有余。

我询问潼关吏:修关是为防备胡人吗?

他邀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点山脚防务。

战栅排列如连云,飞鸟也难以逾越。

胡人来犯只需坚守,何必忧虑长安安危。

老人指着险要处,狭窄得仅容单车通过。

在此艰难挥舞长戟,自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可叹桃林塞那场战役,百万大军葬身鱼腹。

请转告守关将领,千万别学哥舒翰冒进!

注释

草草:劳苦匆忙貌。体现士兵疲惫状态。

战格:防御工事。用"连云"形容其密集。

桃林战:指756年哥舒翰兵败灵宝,二十万大军溃散。

化为鱼:典出《左传》,喻将士溺死黄河。

哥舒:哥舒翰,因冒进导致潼关失守。

末四句通过历史教训,表达对盲目出战的警示。

创作背景

乾元二年(759年)春,杜甫自洛阳返华州,途经潼关目睹守备情景。时安史叛军仍盘踞河北,诗人忆及三年前哥舒翰失守潼关的惨剧,借吏卒对话表达战略主张。

作品解析

1. 叙事结构:采用问答体,由筑城场景转入历史反思,层次分明。

2. 语言特色:"铁不如""万丈余"用夸张对比突出关隘险要。

3. 思想内涵:表面赞关防坚固,实则批判轻敌冒进的军事错误。

4. 艺术手法:以"飞鸟难逾"反衬人祸更甚,结尾用典深化主题。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杜甫以潼关吏的自信口吻,道出"万古用一夫"的豪语,却用"哀哉"二字陡然转折。这种情感落差揭示深刻认知:天险不足恃,人谋方为要。诗中"窄狭容单车"的细节描写,与"百万化为鱼"的宏大悲剧形成强烈对比,展现诗人对战争本质的洞察——胜负往往取决于方寸之间的决策。

范文二

这首诗的特殊价值在于双重叙事视角。吏卒的夸耀代表官方宣传,而诗人的历史反思构成隐性对话。结尾"慎勿学哥舒"的嘱托,实为对统治集团的委婉谏言。杜甫将军事地理的客观描述,升华为历史哲学的深刻思考,这种"以诗证史"的写法,开创了唐代边塞诗的新境界。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杜甫"三吏三别"代表作,此诗反映安史之乱中期战局。

关键字词:草草(cǎo cǎo,劳苦貌)、战格(防御工事)、哥舒(特指哥舒翰)。

艺术手法:对话体叙事、今昔对比、典故反用("化为鱼"本为褒义)。

思想情感:表面赞守备,实则忧国政,体现杜甫"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草草"在诗中的含义

答案:形容士兵修筑城墙时劳苦匆忙的状态

解析:需结合"士卒何草草"的感叹语气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结尾两句的深层含义

答案:借历史教训警示当权者应持重防守,避免重蹈哥舒翰冒进覆辙

解析:需联系756年潼关失守的史实作答

三、表现手法

题目:说明"飞鸟不能逾"的艺术效果

答案:用夸张手法渲染关隘险要,反衬后文人祸更甚天险的批判意识

解析:注意象征手法的双重指向性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潼关吏》与《石壕吏》的叙事视角差异

答案:本诗采用对话体展现官方视角,后者通过老妪哭诉体现民间苦难

解析:同属"三吏"组诗,但观察角度不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