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考试必考知识点

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考试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5-10-18 09:00:03

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考试必考知识点

《促织》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收录于《聊斋志异》。本文围绕一只蟋蟀展开,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与底层百姓的苦难。读者可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解析,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原文

促织

蒲松龄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令以责之里正。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译文

明朝宣德年间,皇宫中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向民间征收。

蟋蟀本不是陕西特产;有个华阴县令想讨好上司,进献了一只,试斗后发现很善斗,于是责令常年供应。

县令把任务摊派给里长。

市井中的游手好闲者得到好蟋蟀就用笼子养起来,抬高价格,当作珍奇货物囤积。

差役狡猾奸诈,借机敲诈勒索百姓,每征收一只蟋蟀,往往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注释

促织:蟋蟀的别称。

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

华阴令:华阴县县令。华阴,今陕西华阴市。

里正:古代乡官,相当于村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小吏。

猾黠(huá xiá):狡猾奸诈。

创作背景

蒲松龄生活在清初,科举屡试不第,长期在乡间教书,对民间疾苦有深刻了解。《促织》创作于康熙年间,借明朝故事讽刺当时社会现实。明代确实有斗蟋蟀之风,宣德帝更是此中爱好者,小说以此为背景展开。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传统笔记小说写法,以"促织"为线索贯穿全文,情节紧凑,层层推进。

2. 语言艺术:文言简洁有力,善用白描手法,如"辄倾数家之产"一句道尽百姓苦难。

3. 思想内涵:通过小虫反映大社会,揭露封建官僚体系的腐败与百姓的无奈。

4. 艺术特色: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结尾处"魂化促织"的想象极具批判力度。

鉴赏范文

范文一

《促织》最震撼人心处在于其"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一只小小的蟋蟀,竟能牵动整个官僚体系的神经,导致平民家破人亡。蒲松龄巧妙地将批判锋芒隐藏在平静的叙事中,"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的客观陈述,比任何激愤言辞都更有力量。这种"春秋笔法"体现了文言小说独特的批判智慧。

范文二

小说中"魂化促织"的情节设计极具匠心。当现实中的儿子因蟋蟀而死,其灵魂化为善斗的蟋蟀,这看似荒诞的情节实则包含深刻隐喻:百姓的血肉之躯在统治者眼中不过是取乐的工具。蒲松龄以魔幻手法揭示残酷现实,这种艺术处理既继承了志怪传统,又突破了单纯记异的局限,达到了批判现实的新高度。

关于《促织》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与读音

促织(cù zhī):蟋蟀的别称

猾黠(huá xiá):狡猾奸诈

里胥(lǐ xū):乡里小吏

文学常识

1.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代文学家

2. 作品出自《聊斋志异》,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

3. "志异"指记载奇异之事,但《聊斋》多有社会批判内容

知识要点

1. 了解明宣德年间斗蟋蟀的历史背景

2. 掌握小说反映的封建社会黑暗现实

3. 理解"魂化促织"的象征意义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尚促织之戏:__________

(2)因责常供:__________

答案:

(1)崇尚,喜好

(2)责令

解析:需结合上下文理解文言实词含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促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反映了封建官僚体系腐败,官吏层层盘剥,百姓苦不堪言的社会现实。

解析:通过征收蟋蟀这一小事,展现整个社会的黑暗面。

三、艺术特色分析

题目:分析《促织》"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答案:小说通过一只蟋蟀引发的连锁反应,折射出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小事背后是官僚体系的腐败和百姓的苦难,这种写法使批判更具力度。

解析:"小"指蟋蟀这件小事,"大"指社会黑暗这个大主题。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平淡的语气道出触目惊心的事实,揭露了官吏盘剥之狠毒。数字对比凸显百姓苦难,体现了作者批判现实的态度。

解析:注意"每""辄"等副词的使用,以及"一头"与"数家之产"的对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