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孟子》三章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核心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与民本主张。本文完整呈现《得道多助》《生于忧患》《鱼我所欲也》三章原文、白话翻译及深度解析,帮助学生掌握文言重点与哲学内涵。
原文
得道多助(节选)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生于忧患(节选)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鱼我所欲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文
得道多助
孟子说:"有利的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生于忧患
孟子说:"舜从田间兴起,傅说从筑墙工中被提拔,胶鬲从鱼盐贩子中受举荐..."
注释
畎(quǎn)亩:田间垄沟,代指农耕生活
版筑:古代筑墙工艺,用木板夹土夯实
空乏:使...资财匮乏,磨练意志的手段
创作背景
战国中期诸侯混战,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学说。三章分别针对战争胜负要素、人才成长规律及道德抉择问题,体现其"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
作品解析
1. 排比论证:《生于忧患》连用六组"发于...举于..."句式强化逆境成才观点
2. 比喻说理:以"鱼与熊掌"喻指生命与道义的取舍关系
3. 递进结构:《得道多助》从天时、地利到人和层层推进
范文一
《得道多助》通过军事案例揭示政治本质。孟子将战争要素分解为自然条件、地理优势、人心向背三个层次,用"环攻不胜"的典型战例证明"人和"的决定性作用。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方式,既展现逻辑力量,又为"仁者无敌"的主张奠定实证基础。
范文二
《鱼我所欲也》构建了儒家义利观的经典范式。文中"舍生取义"的抉择不是抽象说教,而是通过食欲与生命欲的类比,将道德命题转化为可感知的经验判断。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论述策略,使高迈的道德理想获得现实说服力。
考试重点整理
通假字:畔(叛) 曾(增) 衡(横)
特殊句式:被动句(举于...) 状语后置(困于心)
文学常识: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重点试题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
答案:被选拔任用
解析:此处为被动用法,需结合人物背景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生于忧患》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作用?
答案:论证逆境磨练对成才的重要性,增强说理权威性
解析:例证法运用需关注人物身份与时代特征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鱼我所欲也》与《论语》"杀身成仁"的异同
答案:同:都强调道德高于生命;异:孟子用类比论证,孔子直接论断
解析:儒家生死观的发展脉络是重要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