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骈文名篇,借秦朝兴建阿房宫至灭亡的历史,讽喻晚唐统治者奢靡误国的现实。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作品。
原文
阿房宫赋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译文
六国灭亡,天下统一,蜀山树木砍光,阿房宫建成。
覆盖三百多里地,遮蔽天日。
从骊山北麓修建,折向西面,直达咸阳。
渭水、樊川水波荡漾,流入宫墙。
五步一座楼,十步一座阁;
走廊曲折如绸带,屋檐尖耸似鸟喙;
依地势而建,彼此勾连对峙。
盘旋曲折,如蜂房水涡,矗立着不知几千万座。
长桥横卧水面,无云怎现蛟龙?
复道凌空架设,未雨何来彩虹?
高低错落令人迷,分不清方向。
歌台乐声暖,如春光和煦;
舞殿袖风冷,似风雨凄寒。
一日之内,一宫之中,气候竟不相同。
注释
六王毕:六国灭亡。毕,完结。
蜀山兀:蜀地山林被砍光。兀(wù),光秃。
钩心斗角:建筑结构交错精巧,后比喻人际争斗。
复道行空:空中走廊。暗讽秦朝劳民伤财。
气候不齐:以自然现象喻宫殿奢靡至极。
创作背景
杜牧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晚唐帝王大兴土木,沉溺享乐。杜牧借秦亡教训,警告统治者避免重蹈覆辙。
作品解析
1. 结构:分四部分——兴建阿房宫、宫中奢靡生活、秦朝灭亡、历史教训。
2. 语言:骈散结合,比喻夸张,如“长桥卧波”化静为动。
3. 思想:揭示“骄奢亡国”之理,体现儒家民本思想。
4. 艺术特色:铺陈排比增强气势,对比手法突出主题。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阿房宫赋》以建筑为切入点,展现秦朝由盛转衰的历程。杜牧用“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密集铺排,揭露统治者穷奢极欲。结尾“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议论,将历史教训推向高潮。全文骈俪工整,却无堆砌之弊,反因强烈对比而生警醒之力。
范文二
杜牧善用通感手法,如“歌台暖响”以听觉写触觉,“舞殿冷袖”以视觉写温度,使阿房宫的奢靡具象化。更深刻的是,他将宫殿气象与民生凋敝暗中对照,如“蜀山兀”暗示民力枯竭。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深化了批判主题。
考试重点整理
1. 高频字词
兀(wù):光秃。霁(jì):雨雪停。缦(màn):无花纹的丝绸。
2. 文学常识
杜牧,晚唐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阿房宫赋》属“晚唐小品文”代表作。
3. 意象分析
“长桥卧波”“复道行空”:象征秦朝虚幻的繁荣,暗含崩塌预兆。
4. 主旨归纳
借古讽今,揭示统治者骄奢必亡的历史规律。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
(1)蜀山兀:__________
(2)廊腰缦回:__________
答案:
(1)光秃 (2)无花纹的丝绸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的深层含义。
答案:指出秦亡根本在于暴政失民心,若能施行仁政,本可长治久安。体现作者民本思想。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的艺术效果。
答案:用夸张对比,将珍宝视为瓦砾,突出秦人奢侈无度。名词活用为动词,增强批判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