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5-10-14 14:57:01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与考试必考知识点

《齐桓晋文之事》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记录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王道政治的对话。本文通过分析原文及翻译,结合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梳理考试核心考点,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原文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迹,能讲给我听吗?"

孟子回答:"孔子的门徒从不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所以后世没有流传,我也没有听说过。如果一定要讲,那就谈谈王道吧。"

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德行才能实行王道?"

孟子说:"通过保护百姓而实现王道,便无人能阻挡。"

注释

齐桓、晋文之事:指春秋五霸中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桓"读huán。

仲尼之徒:孔子(字仲尼)的弟子,此处代指儒家学派。

保民而王:孟子核心思想,"保"指爱护养育,"王"读wàng,意为以仁政统一天下。

艺术表现:对话体体现孟子因势利导的论辩技巧,"保民"二字贯穿全篇,形成严密逻辑链条。

创作背景

战国中期,诸侯争霸愈烈。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时年约60岁,在齐国任客卿。面对齐宣王对霸业的兴趣,孟子借机阐述"王道"与"霸道"的根本区别,体现儒家政治理想与现实政治的碰撞。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问-答-问-答"的递进式对话,由历史典故切入,自然过渡到王道理论。

2. 语言艺术:"臣未之闻也"的委婉拒绝与"保民而王"的斩钉截铁形成鲜明对比,展现论辩张力。

3. 思想内核:提出"保民"是王道的根本条件,将民本思想具象化为可操作的政治原则。

4. 历史意义:确立儒家与法家"王道""霸道"的二元对立框架,影响中国政治思想两千年。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孟子在对话中展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面对齐宣王对霸业的兴趣,他既不正面否定,也不阿谀附和,而是以"未之闻也"巧妙转移话题。这种迂回策略既保全了君主颜面,又为阐述王道思想开辟空间。"保民而王"四字如金石掷地,将抽象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明确的政治纲领,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精髓。

范文二

文本中"保民"概念的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不同于法家的富国强兵策略,孟子将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完全建立在民众福祉上。"莫之能御"的断言,揭示了民心向背与政权稳固的因果关系。这种将道德理想与现实政治相结合的论述方式,使儒家学说超越了空洞的道德说教,展现出强大的实践生命力。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桓(huán)、王(wàng)、御(抵御)、保(养育保护)

文学常识:《孟子》属语录体散文,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思想要点: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儒家政治理想的核心内容

意象分析:"保民"作为核心意象,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体现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无道桓、文之事:__________

(2)莫之能御:__________

答案:

(1)谈论

(2)阻挡

二、主旨理解

题目:孟子为何不谈齐桓晋文之事?

答案:体现儒家重王道轻霸道的立场,通过否定霸道自然引出王道主张。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孟子》与《韩非子》政治主张的差异

答案:孟子主张仁政爱民,韩非子强调法术势;前者以道德为本,后者以权力为基。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论证效果

答案:用条件复句揭示因果关系,"御"字生动表现王道力量的不可抗拒性。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谈"保民"思想的当代价值

答案示例:民生问题是治国根本,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仍有启示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