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5-10-12 11:19:01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本文以《屈原列传》为核心,系统梳理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要点,并附考试重点解析,帮助读者全面掌握这一经典文学作品。

原文

《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王族同姓。

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强,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与楚王商议国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节,应对诸侯。

楚王十分信任他。

注释

左徒:楚国官职名,相当于副宰相。

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娴于辞令:擅长外交辞令。

接遇宾客:接待各国使节。

创作背景

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楚国由盛转衰的时期。作为楚国贵族,他主张联齐抗秦,却遭谗言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既是对其人格的赞颂,也是对自身遭遇的感怀。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以时间为序,完整记录屈原一生,重点突出其政治遭遇和文学成就。

2. 语言特色:简洁有力,既有史家笔法,又饱含感情色彩。

3. 思想内涵:通过屈原的悲剧命运,展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4. 艺术手法:夹叙夹议,叙事中穿插评价,体现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创作理念。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屈原列传》展现了司马迁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文中既客观记述了屈原的政治生涯,又通过"悲其志""未尝不垂涕"等表述,流露出深切同情。这种史传结合抒情的手法,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新境界。屈原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折射出战国末期知识分子的普遍困境。

范文二

从文学角度看,《屈原列传》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司马迁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如"被发行吟泽畔"的描写,生动展现了屈原流放后的精神状态。文中大量引用《离骚》《怀沙》等作品,既补充了史实,又丰富了人物形象。这种文史互证的方法,使传记既有历史价值,又具文学感染力。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娴(xián)于辞令、谗(chán)谄、皭(jiào)然

2. 文学常识:屈原开创"楚辞"体,代表作《离骚》《九章》

3. 知识要点:屈原的政治主张、流放经历、投江原因

4. 意象意境:香草美人象征高洁品格,泽畔行吟表现孤独心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娴于辞令:__________

(2)谗谄:__________

答案:

(1)擅长

(2)诽谤谄媚

二、主旨理解

问:司马迁为何要为屈原立传?

答:既为记录历史,又借屈原遭遇抒发自身感慨,表达对忠臣的同情和对黑暗政治的批判。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被发行吟泽畔"的描写作用。

答:通过外貌和行为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现屈原流放后的落魄形象和悲愤心情,为下文投江作铺垫。

四、拓展运用

题目:联系现实,谈谈屈原精神在今天的意义。

答案示例: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坚持真理的精神,在今天仍具启示意义。面对复杂环境,知识分子应当保持独立人格,既要有家国情怀,又要坚持真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