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5-10-21 11:38:01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散文名作,记录了永和九年兰亭雅集的盛况,抒发了对生死、聚散的哲学思考。本文将提供原文、白话翻译、创作背景及鉴赏,并整理考试高频考点。

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白话译文

永和九年(353年),时值癸丑年,三月初,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仪式。

众多贤士都到场,年长年轻的齐聚于此。这里有高耸的山峰、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我们用它作漂流酒杯的曲水,依次坐在岸边。

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演奏,但饮酒赋诗,也足以畅快地抒发深幽的情怀。

这一天,天空明净,空气清新,和风舒畅,抬头纵观天地之广阔,低头细察万物之繁盛,借此纵目四望、舒展胸怀,足以尽享耳目之欢愉,确实是快乐的。

注释

【修禊】古代三月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祭礼,祓除不祥。

【流觞曲水】将酒杯放在弯曲水道中漂流,停在谁面前谁饮酒作诗。

【品类】自然万物。

【骋怀】放开胸怀。"骋"读作chěng。

创作背景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兰亭举行修禊活动。时值政局动荡,士人崇尚清谈,这场雅集既有避世寄情之意,又暗含对生命短暂的忧思。酒后微醺之际,王羲之提笔写下这篇序文,真迹已失传,现存唐代摹本。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段写景叙事,后段议论抒情,由乐转悲再达观,形成"乐-痛-悲"的情感脉络。

2. 语言艺术:骈散结合,四六句式工整,"崇山峻岭""清流激湍"等对偶精妙,动词"引""列""仰""俯"极具画面感。

3. 思想内涵:突破当时玄谈风气,直面生死命题,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唯物观。

4. 书法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笔势遒媚劲健,二十个"之"字各具形态。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兰亭集序》的时空构建独具匠心。开篇以具体纪年锚定历史坐标,随即展开三维空间描写:纵向的"崇山峻岭",横向的"清流激湍",形成立体画卷。最精彩的是突然将视角拉升到"宇宙之大",又瞬间聚焦于"品类之盛",这种俯仰之间的急速切换,既展现士人关照天地的胸怀,又暗含对生命渺小的隐忧。王羲之用空间层次的变化,完成了从俗世欢宴到哲学沉思的过渡。

范文二

文中"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论断,展现出惊人的历史纵深感。当众人沉醉于流觞赋诗时,王羲之却穿透时间帷幕,预见千年后读者审视此刻的场景。这种双向时间观照,使文本具有自我指涉的现代性。更深刻的是,他意识到所有文字记录终将成为"陈迹",却仍坚持书写,这种明知徒劳仍要为之的悖论,恰是对抗虚无最悲壮的姿态。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东晋"兰亭雅集"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人聚会,参与者包括谢安、孙绰等名士。

2. 字词读音:癸(guǐ)丑、修禊(xì)、激湍(tuān)、骋(chěng)怀、彭殇(shāng)。

3. 名句默写:"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 意象分析:"流觞曲水"象征文人雅趣,"修短随化"体现生命无常观。

5. 书法知识:真迹随唐太宗殉葬,现存冯承素摹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映带左右:__________

(2)修短随化:__________

答案:

(1)辉映环绕

(2)自然造化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体现的思想。

答案:明确反对庄子"齐生死"的虚无主义,强调生命长短各有价值,体现魏晋士人觉醒的生命意识。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兰亭集序》与曹操《短歌行》的生命观差异。

答案:曹操"对酒当歌"强调建功立业的紧迫感,王羲之"快然自足"侧重享受当下,二者都承认生命有限,但应对方式不同。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启示我们应以历史眼光审视当下行为,任何时代都应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同时为未来负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