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5-10-12 14:57:02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为勉励同乡学子马君则所作,以自身艰苦求学经历对比当下优越条件,揭示勤学苦读的重要性。本文将提供完整原文、逐句翻译、创作背景解析及考试高频考点梳理。

原文

送东阳马生序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

我年幼时就酷爱读书。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人家借阅,亲手抄录,按约定日期归还。

天气严寒时,砚台结冰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展,仍不松懈。抄写完毕,跑着送还,不敢稍有超期。

因此人们多愿借书给我,我因而得以博览群书。

注释

嗜学(shì xué):酷爱学习。嗜:特别爱好。

假借(jiǎ jiè):借。此处指借阅书籍。

砚冰坚(yàn bīng jiān):砚台中的墨水结冰变硬,极言天气寒冷。

弗之怠(fú zhī dài):不因此松懈。宾语前置句式,正常语序为"弗怠之"。

创作背景

洪武十一年(1378年),时年六十九岁的宋濂告老还乡,同乡青年马君则前来拜访并请教学问。面对当时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普遍懈怠的风气,宋濂写下此文,以自己早年借书抄录、负箧远行等求学经历作对比,强调逆境中坚持向学的重要性。

作品解析

1. 对比手法:全文通过"昔之难"与"今之易"的强烈对比,突出"业精于勤"的核心观点。

2. 细节描写:"砚冰坚""足肤皲裂"等具象化场景,增强真实性与感染力。

3. 语言风格:平实恳切,无华丽辞藻,体现明代散文"文道合一"的特点。

4. 思想价值:提出"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治学境界,超越物质条件的精神追求至今仍有启示意义。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送东阳马生序》最动人处在于其真实的力量。宋濂不避讳描写"缊袍敝衣"的寒酸,坦然记录"主人日再食"的窘迫,这种对苦难的平视态度反而彰显了精神的丰盈。文中"俯身倾耳以请"的谦卑姿态与"卒获有所闻"的必然结果形成因果链条,揭示求学的本质是战胜自我而非战胜环境。这种将物质困顿转化为精神动力的智慧,正是传统士人"安贫乐道"思想的生动体现。

范文二

从文学技法看,本文堪称明代说理散文的典范。作者以"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统领全篇,通过"家贫—借书—远行—从师"四个层次展开叙述,每段均以具体事例支撑论点。特别是"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余则缊袍敝衣"的视觉对比,不动声色地完成价值判断。结尾"余之志岂在一第哉"的升华,跳脱科举功名的时代局限,展现真正的学者胸襟,这种立意高度使文章超越普通劝学之作。

考试重点整理

高频字词

1. 嗜学(shì xué):常考释义为"酷爱学习",注意"嗜"不可简单理解为"喜欢"。

2. 弗之怠(fú zhī dài):典型宾语前置句,需掌握古汉语特殊句式特征。

3. 负箧曳屣(fù qiè yè xǐ):箧指书箱,屣指鞋子,该短语形象表现负重前行的艰辛。

文学常识

1.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其散文风格醇深演迤,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2. 本文体裁为赠序,属临别赠言性质的应用文,唐代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为此类文体典范。

意象体系

"砚冰""缊袍""冻风"等寒冷意象群,与"足乐""慕义"等精神热忱形成温度反差,构成文章核心隐喻系统。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假借于藏书之家:__________

(2)援疑质理:__________

答案:

(1)借阅

(2)提出疑问

解析:古今异义词是高频考点,"假"此处非"虚假","援"需联系"引"的本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作者写"同舍生"的奢华装扮有何作用?

答案:通过对比突出自己安于清贫、专注求学的形象,反衬"以中有足乐者"的精神境界,强化劝学主旨。

解析:对比手法是本文核心艺术特色,需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效果。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的表达效果。

答案:以环境烘托人物,三个四字短语构成排比,强化严寒程度;"弗之怠"转折突出意志坚定,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解析:环境描写与人物行为的关系是重要赏析角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