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5-10-16 15:00:0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本文围绕《孟子·公孙丑下》中的经典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展开,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考试重点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儒家思想核心命题。

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

有利的天气条件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

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所向。

方圆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

包围起来攻打却不能取胜。

能够包围起来攻打,

必定得到了有利的天时;

然而不能取胜,

这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城墙不是不高,

护城河不是不深,

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

粮食储备不是不充足;

守军却弃城逃跑,

这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注释

天时:指作战时的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

地利:指有利的地理形势和防御工事。

人和: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池建制,内城称"城",外城称"郭"。

兵革:武器装备,兵指兵器,革指甲胄。

米粟:泛指粮食储备。

委而去之:弃城逃跑。委,放弃;去,离开。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孟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思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政治主张。这段文字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是孟子与弟子讨论战争胜负因素时的论述。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递进式论证,先比较天时与地利,再比较地利与人和,层层推进。

2. 语言特色: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说服力,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等。

3. 思想内涵:强调民心向背对政权存亡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孟子"民为贵"的政治理念。

4. 论证方法:通过具体事例展开说理,以攻城守城的战争实例佐证观点。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孟子这段论述以战争为切入点,实则阐述治国之道。他巧妙运用比较手法,将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进行对比,最终得出"人和"最为关键的结论。文中"城非不高也"等排比句,通过否定句式强调物质条件的局限性,反衬人心向背的重要性。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使观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范文二

这段文字体现了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他将军事胜负与政治得失相联系,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在于是否得民心。孟子认为,统治者若行仁政,自然能获得民众支持;若行暴政,即使拥有坚固城池和精良装备,最终也会众叛亲离。这种将军事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的思考方式,展现了儒家思想家的深刻洞察力。

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与读音

1. 郭(guō):外城

2. 兵革(bīng gé):武器装备

3. 米粟(mǐ sù):粮食

4. 委(wěi):放弃

文学常识

1.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2.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命题

知识要点

1.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具体含义

2. 掌握孟子论证方法的特色

3. 领会"得道多助"的政治哲学内涵

意象意境

通过攻城守城的战争场景,构建出政治得失的宏大命题,由具体到抽象,由军事到政治,意境深远。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地利:__________

(2)委而去之:__________

答案:

(1)有利的地理形势

(2)弃城逃跑

解析:需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词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答案:人心向背(人和)。

解析:文中通过层层比较,最终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孟子与孙子对战争决定因素看法的异同。

答案:孙子重视"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运用;孟子更强调"人和"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儒家重民思想。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的修辞效果。

答案:运用排比和否定句式,强调物质条件的完备,为下文"委而去之"做铺垫,形成强烈反差。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当代政治现象?

答案示例:可以用于说明政府施政必须顺应民心,任何脱离群众的政策最终都会失败,体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道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