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静女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静女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5-10-19 09:38:02

静女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静女》是《诗经·邶风》中的经典爱情诗,以质朴语言描绘男女幽会的甜蜜场景。本文提供原文、翻译、创作背景及鉴赏,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

娴静的姑娘多美丽,约我在城角等候。

故意躲藏不出现,急得我抓耳徘徊。

娴静的姑娘多美好,赠我一支红管草。

红管草光彩熠熠,更因是你所赠令我欢喜。

从郊野采回白茅芽,实在美丽又特别。

并非茅草本身美,只因是心上人的馈赠。

注释

【静女】娴静的女子。静:安详。姝(shū):美丽。

【俟(sì)】等待。城隅:城墙角落。

【爱】通“薆”,隐藏。踟蹰(chí chú):徘徊不定。

【娈(luán)】美好。彤管:红色管状植物,一说为笔。

【炜(wěi)】鲜亮有光泽。说怿(yuè yì):喜爱。

【荑(tí)】初生的白茅。洵(xún):确实。

创作背景

《邶风》为周代诸侯国民歌,多反映民间生活。《静女》创作于春秋时期,通过男子口吻记录恋爱细节,体现先秦时期自由淳朴的婚恋观。

作品解析

1. 结构:三章递进,从等待到赠物,最后升华情感。

2. 语言:叠词“姝”“娈”强化形象,动词“搔”“踟蹰”生动传神。

3. 思想:赞美纯真爱情,强调情感价值高于物质。

4. 艺术:白描手法与心理描写结合,结尾转折深化主题。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静女》以极简笔墨勾勒出恋爱中人的微妙心理。男子等待时的焦灼,通过“搔首踟蹰”四字跃然纸上;收到信物后的欣喜,借“说怿女美”直抒胸臆。结尾“匪女之为美”的转折,将爱情中“爱屋及乌”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全诗无一句直接抒情,却处处流露炽热情感。

范文二

诗中“彤管”“归荑”的意象选择颇具深意。彤管象征热烈情感,白茅代表纯洁心意,二者形成色彩与质感的对比。男子反复强调“美人之贻”,揭示爱情的本质在于情感投射而非物品本身。这种“以物寄情”的手法,成为后世爱情诗的经典范式。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姝(shū)、娈(luán)、洵(xún)、荑(tí)

2. 通假字:爱→薆(隐藏)

3. 文学常识:出自《诗经·邶风》,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4. 艺术特色:白描手法、细节描写、比兴运用

5. 情感主旨:歌颂纯真爱情,体现“礼不下庶人”的民间婚恋观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静女其姝:__________

(2)说怿女美:__________

答案:

(1)美丽

(2)通“悦”,喜爱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的深层含义。

答案:强调物品的价值源于赠予者的情意,体现爱情中情感高于物质的价值观。

三、表现手法

题目:举例说明诗中的细节描写作用。

答案:“搔首踟蹰”通过动作描写展现男子焦灼心理,使场景更具画面感。

四、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静女》与《郑风·子衿》的情感表达差异。

答案:《静女》侧重甜蜜期待,《子衿》表现相思苦闷;前者用赠物传情,后者以“纵我不往”的假设抒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