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本文围绕姚鼐的《登泰山记》展开,解析这篇清代山水游记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读者将获得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艺术鉴赏及考试重点知识。
原文
登泰山记
作者: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北面,济水向东流。
南面山谷的水都汇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汇入济水。
分隔南北的,是古代的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以南十五里处。
注释
阳/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体现古代地理方位术语。
汶水、济水:泰山周边两条河流,暗含对山河形胜的精准观察。
古长城:指齐长城,借历史遗迹增强文本厚重感。
日观峰:泰山观日出胜地,为后文“待日出”埋下伏笔。
创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冬,姚鼐辞官归乡途中登泰山。此时桐城派古文理论成熟,作者以考据笔法写景,融“义理、考据、辞章”于一体。
作品解析
1. 结构:按游踪顺序展开,从地理概貌到登山细节,逻辑严密。
2. 语言:多用短句,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动词“负”“烛”化静为动。
3. 思想:通过对泰山雄浑气象的刻画,展现“天人合一”的儒家审美。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登泰山记》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白描手法。如“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仅十字便写出风雪登山的艰险。姚鼐摒弃华丽辞藻,以简净笔墨勾勒泰山雪景的苍劲之美,暗含对坚韧品格的礼赞。
范文二
文中“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一句尤为精妙。晨曦中群山俯首的拟态,既符合光学原理,又赋予自然以人格化特征。这种科学精神与诗性思维的结合,正是清代考据学派“格物致知”的文学体现。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桐城派代表作家,清代山水游记名篇。
字词读音:汶(wèn)水、济(jǐ)水、樗蒲(chū pú)。
意象分析:“苍山负雪”的“负”字拟人化,体现泰山磅礴气势。
主旨:通过纪实性描写,表达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与对历史沧桑的思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阳谷皆入汶:__________
(2)明烛天南:__________
答案:
(1)山南面的山谷
(2)照亮
二、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的描写特点。
答案:以远眺视角构图,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城郭并置,色彩明丽如画卷,体现作者对和谐之美的追求。
三、比较阅读
题目:比较《登泰山记》与《醉翁亭记》的写作目的差异。
答案:姚鼐注重客观记录地理风貌,体现学者严谨;欧阳修侧重抒发“与民同乐”情怀,更具主观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