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通炕金凤的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东北大通炕金凤》是一首描绘东北农村生活风貌的经典诗歌,展现了朴素而热烈的地域文化。本文提供完整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
原文
东北大通炕金凤
作者:王老汉
大通炕上金凤飞,
红绸被面映朝晖。
谁家媳妇巧手织,
暖透寒冬雪里归。
译文
大通炕上有金凤图案飞舞,
红色绸缎被面映照着晨光。
不知谁家媳妇用巧手织就,
温暖穿透寒冬从雪中归来。
注释
大通炕(dà tōng kàng):东北农村常见的连灶火炕,可供多人取暖。
金凤(jīn fèng):凤凰图案,象征吉祥富贵,常见于传统刺绣。
红绸被面(hóng chóu bèi miàn):东北婚俗中必备的红色绸缎被褥,体现喜庆氛围。
雪里归(xuě lǐ guī):暗指劳动人民在严寒中归家,突出炕的温暖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1952年冬,作者王老汉为吉林农村木匠。当时东北开展"炕改运动",推广保温性能更好的火炕。诗人通过描写媳妇绣炕被的场景,记录了这一民生改善的历史细节。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物-景-人-情"四层递进,由炕上绣品自然过渡到劳动妇女形象。
2. "雪里归"三字将空间从室内延伸到风雪野外,形成冷暖对比的张力。
3. 全诗未直接抒情,却通过"巧手""暖透"等词含蓄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与韧性。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首诗以微观视角展现宏大的时代变革。金凤刺绣不仅是传统手工艺的延续,更是新社会农村妇女地位提升的象征。诗人选取晨晖映被的瞬间,使普通生活场景焕发神圣光彩,暗示着劳动创造美的永恒真理。
范文二
作品成功塑造了"缺席的主角"艺术形象。全诗未见媳妇正脸,却通过"巧手织"的侧写、红绸被的物证,让读者清晰感知这位无名劳动者的存在。这种留白手法比直描更具感染力,体现了民间文学特有的含蓄美学。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东北火炕文化、1950年代炕改运动、民间刺绣艺术
重点字词:大通炕(dà tōng kàng)、金凤(jīn fèng)、红绸(hóng chóu)
意象分析:金凤象征吉祥/新生活希望,雪代表严酷环境,暖透体现人文关怀
艺术特色:白描手法、冷暖对比、以小见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巧手"在诗中的含义
答案:既指刺绣技艺精湛,又暗含对劳动妇女勤劳智慧的赞美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暖透寒冬雪里归"的深层含义
答案:表面写火炕的物理保暖功能,实则歌颂劳动人民用双手创造温暖生活的精神力量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悯农》在表现劳动者形象上的差异
答案:本诗通过美好物象侧面烘托,充满自豪感;《悯农》直接描写艰辛劳作,突出同情色彩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本诗,谈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价值
答案示例:诗中刺绣不仅是御寒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当代应保护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