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以简练的语言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被誉为古代家训典范。本文将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并梳理考试重点知识。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恬淡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飞逝,意志随岁月消磨。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无用,
只能悲哀地困守破败屋舍,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
澹泊(dàn b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淫慢:放纵懈怠。
险躁:偏激浮躁。
枯落:比喻人衰老无用。
穷庐:简陋的房屋,指困顿的生活。
创作背景
诸葛亮晚年时,蜀汉政权内忧外患,他深感责任重大,故写此信告诫儿子修身治学之道。当时诸葛瞻年幼,诸葛亮希望他将来能成为栋梁之才。
作品解析
1. 结构清晰:全文分为修身、治学、劝诫三部分,逻辑严密。
2. 语言精炼:多用对偶句,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增强说服力。
3. 思想深刻:强调宁静专一、立志勤学,反对浮躁懈怠。
4. 艺术特色:善用比喻,如“枯落”形容人生衰败,形象生动。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诫子书》以简洁的语言传达深刻的人生哲理。诸葛亮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他运用对比手法,如“澹泊”与“淫慢”、“宁静”与“险躁”,突出不同人生态度的结果。结尾“悲守穷庐”的警示,既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也展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范文二
诸葛亮的《诫子书》不仅是一封家训,更是一篇哲理短文。文中“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揭示了学习与志向的辩证关系。他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表达时光易逝的紧迫感,劝诫儿子珍惜光阴。全文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既有严父的教诲,也有智者的洞见。
关于《诫子书》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与读音:澹泊(dàn bó)、淫慢(yín màn)、险躁(xiǎn zào)、穷庐(qióng lú)。
文学常识: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
知识要点:文章主旨是告诫后人修身养性、勤学立志。
意象意境:“枯落”比喻人生衰败,“穷庐”象征困顿生活。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澹泊:__________
(2)致远:__________
答案:
(1)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
(2)实现远大目标
二、主旨理解
题目:《诫子书》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答案:强调修身养性、勤学立志,反对浮躁懈怠,告诫后人珍惜时光,努力成才。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艺术特色。
答案:运用对偶句式,语言凝练,阐明淡泊与明志、宁静与致远的因果关系,富有哲理。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诫子书》对现代人的启示。
答案示例:现代社会节奏快,人们容易浮躁,《诫子书》提醒我们保持内心宁静,专注目标,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