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及原文+考试必考知识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经典篇目,通过邹忌劝谏齐威王的故事,展现了讽谏艺术的智慧与政治开明的重要性。文章语言精练,逻辑严密,是古代散文的典范之作,也是中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常考篇目。
原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齐策一》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俊美。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问妻子:“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邹忌不太自信,又问妾:“我和徐公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来访,邹忌和他交谈时问道:“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后来徐公来访,邹忌仔细端详,自认为不如;再照镜子,更觉得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思考,终于明白:“妻子说我美,是偏爱我;妾说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说我美,是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但妻子偏爱我,妾惧怕我,客人有求于我,都说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疆域辽阔,城池众多,宫中的妃子、近臣都偏爱您,朝中大臣都惧怕您,全国百姓都有求于您——这样看来,大王受蒙蔽太深了!”
齐威王说:“好。”随即下令:“群臣百姓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受上等赏赐;上书劝谏的,受中等赏赐;在公共场合批评朝政传到我耳中的,受下等赏赐。”
命令刚颁布时,群臣进谏,宫门热闹如集市;几个月后,偶尔有人进谏;一年后,即使想说,也提不出意见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后,都来朝见齐国。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注释
修八尺有余:身高约1.85米(战国时一尺约23厘米)。
昳丽(yì lì):光艳美丽。
私我:偏爱我。
蔽:受蒙蔽。
面刺:当面指责。
间(jiàn)进:偶尔进谏。
战胜于朝廷:通过修明内政使敌国臣服,不战而胜。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齐国在威王统治下国力强盛。邹忌以琴艺得宠,任齐相。当时齐国虽盛,但威王刚愎自用,邹忌借生活小事讽喻君王广开言路,体现了战国策士的劝谏智慧。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生活小事→政治隐喻→治国成效”的递进式结构,逻辑严密。
2. 语言艺术:善用排比(“私臣”“畏臣”“有求于臣”),增强说服力;对话描写生动,凸显人物性格。
3. 思想内涵:揭示“兼听则明”的治国理念,强调领导者需破除信息壁垒。
4. 讽谏艺术:以家庭琐事类比国家大事,避免直接冒犯,体现“婉而多讽”的特点。
鉴赏范文
范文一:讽谏艺术的典范
邹忌的劝谏充满智慧。他先以“比美”的生活场景切入,通过妻、妾、客三人的回答,层层剖析人性弱点,最终自然过渡到“王之蔽甚矣”的政治结论。这种由浅入深、以小见大的说理方式,既保全了君主颜面,又达到警醒效果。文中“门庭若市”到“无可进者”的对比,生动展现了纳谏政策的实效,为后世提供了政治沟通的经典范例。
范文二:语言排比的逻辑力量
文章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排比句式的运用。邹忌在分析受蒙蔽原因时,连续使用“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形成强烈的逻辑递进。这种排比不仅增强语势,更揭示了权力体系中的信息失真现象。齐威王“三赏令”的回应同样采用排比句式,体现从善如流的政治智慧,使全文形成完美的说理闭环。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解释
昳丽(yì lì):光艳美丽
间进(jiàn jìn):偶尔进谏
面刺:当面指责
2. 文学常识
出自《战国策·齐策》,国别体史书
邹忌:齐威王时任相,改革吏治
3. 核心考点
讽喻手法:“比美”与“纳谏”的类比关系
成语积累:门庭若市、战胜于朝廷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
(1)朝服衣冠 服:______
(2)王之蔽甚矣 蔽:______
答案:
(1)穿戴
(2)受蒙蔽
二、主旨理解
题目:邹忌为何从“比美”之事引申到治国?
答案:通过生活小事揭示“偏爱、畏惧、有求”导致的信息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