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原文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卖油翁》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则寓言小品,通过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揭示“熟能生巧”的深刻哲理。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生动,是宋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考试重点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文本。
原文
卖油翁
[宋]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无人能比,他也因此自夸。
一次,他在自家园中射箭,有个卖油老人放下担子站着,斜眼看了很久不离开。
见他射箭十中八九,只是微微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射箭吗?我的箭术不精湛吗?”
老人说:“没有别的,只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箭术!”
老人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铜钱盖住葫芦口,慢慢用勺子舀油滴入,油从钱孔穿入而钱不湿。
老人接着说:“我也没有别的,只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注释
自矜(jīn):自我夸耀。
家圃(pǔ):私家射箭场。
睨(nì):斜着眼睛看。
颔(hàn)之:点头认可。
忿然:生气的样子。
酌(zhuó)油:倒油。
沥(lì)之:向下灌注。
典故说明:文中“钱孔沥油”的细节,源自民间工匠的日常实践,体现宋代市民阶层的生活智慧。
创作背景
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创作此文。北宋中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文章通过市井人物卖油翁的形象,打破士大夫对“技艺”的轻视,反映欧阳修“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对比手法,先扬后抑。前半写陈尧咨射技高超,后半以卖油翁的平淡应对形成反差。
2. 语言艺术:动词运用精准,“释”“睨”“颔”“酌”“沥”等词生动刻画人物神态动作。
3. 思想内涵:突破“万般皆下品”的传统观念,揭示劳动实践的价值,具有进步意义。
4. 艺术留白:结尾“笑而遣之”四字,含蓄表现陈尧咨的心理转变,耐人寻味。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卖油翁》最精彩处在于戏剧性冲突的构建。陈尧咨“自矜”与卖油翁“微颔”形成第一次反差;当陈尧咨“忿然”质问时,老人用“钱孔沥油”的实证完成第二次反转。欧阳修通过三层递进,将“熟能生巧”的抽象哲理具象化。尤其“徐以杓酌油沥之”的描写,以慢动作般的细节呈现,与陈尧咨疾风骤雨般的射箭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真正的技艺不在于外在声势,而在于内在掌控。
范文二
这篇文章体现欧阳修散文“纤余委备”的特点。全文仅百余字,却包含完整的情节链:陈尧咨射箭—卖油翁旁观—双方对话—倒油演示—矛盾化解。语言看似平易,实藏匠心。如“睨之久而不去”的“睨”字,既写老人斜视的观察姿态,又暗含对陈尧咨自傲态度的无声评价。结尾处“笑而遣之”的“笑”,既是陈尧咨的尴尬解嘲,也是他对生活哲理的顿悟,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宋代散文“韵外之致”的典范。
关于《卖油翁》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与读音
自矜(jīn)、家圃(pǔ)、睨(nì)、颔(hàn)、忿(fèn)然、酌(zhuó)油、沥(lì)
文学常识
1. 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号醉翁,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2. 文体:寓言体小品文,属笔记小说《归田录》
知识要点
1. 核心哲理:熟能生巧
2.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射箭与倒油)、细节描写(钱孔沥油)
3. 人物形象:陈尧咨(骄傲自负→虚心受教)、卖油翁(沉稳智慧)
意象意境
“钱孔沥油”的意象:象征精确掌控与娴熟技艺,构成“以小见大”的哲理意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__
(2)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__
答案:
(1)夸耀
(2)缓慢地
解析:需结合上下文判断,“自矜”体现人物性格,“徐”表现操作状态。
二、主旨理解
题目:卖油翁“惟手熟尔”的回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答案:说明任何技艺的精通都源于反复练习,强调实践积累的重要性。
解析:要抓住“熟”与“巧”的因果关系,避免简单复述情节。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乃取一葫芦置于地……而钱不湿”的表达效果。
答案:通过连贯的动作描写和“钱不湿”的结果,直观展现卖油翁技艺之纯熟,用事实印证“熟能生巧”的观点,比抽象说理更具说服力。
解析:需分“描写手法”和“论证逻辑”两个层面作答。
四、比较鉴赏
题目:《卖油翁》与《庖丁解牛》在说理方式上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通过具体事例阐明技艺之道。不同点:《庖丁解牛》借寓言夸张渲染,富有浪漫色彩;《卖油翁》用生活场景平实叙述,体现宋代散文的现实主义倾向。
解析:比较题需明确比较维度,此处聚焦“说理方式”。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熟能生巧”的道理,谈谈对现代教育中“刻意练习”理论的看法。
答案示例:卖油翁的实践智慧与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万小时定律”相通,都强调专注、反馈、修正的循环过程。但现代教育更强调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