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夸父逐日》是中国古代神话名篇,以夸张的想象和悲壮的结局展现人类对自然的探索精神。本文将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
《夸父逐日》原文
【先秦】《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追赶太阳奔跑,一直追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口渴难忍,想要喝水,便去喝黄河、渭河的水;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又向北去喝大泽的水;
还没到达,就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他遗弃的手杖,化作了一片桃林。
注释
【逐走】竞跑。"逐"读作zhú,追赶之意。
【入日】追至太阳沉落处,极言距离之远。
【河渭】黄河与渭河,古代中原地区两大水系。
【邓林】古地名,一说为桃林,象征生命延续。
艺术表现:通过"饮河渭""北饮大泽"的夸张描写,突出人类挑战自然的悲壮。
创作背景
该神话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成书于战国至汉代。当时先民常将自然现象人格化,夸父形象可能源自对干旱的具象化想象,反映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征服自然的集体意识。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五句成篇,前三句写追逐过程,后两句写结局,转折突然却合情合理。
2. 语言风格:动词"逐""饮""化"连贯有力,名词"日""河渭""杖"构成鲜明意象群。
3. 思想内涵:既歌颂人类挑战极限的勇气,又暗喻人与自然关系的永恒命题。
4. 艺术特色:神话思维的典型体现,将失败结局升华为"邓林"的永恒意象。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悲剧英雄的永恒象征》
夸父形象最动人处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当"河渭不足"时仍"北饮大泽",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使简单的神话升华为民族精神符号。结尾"化为邓林"的浪漫处理,将肉体毁灭转化为精神永存,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共同构成华夏民族的精神谱系。
范文二
《神话叙事中的三重对立》
文本暗含人类与太阳(自然)的速度对立、有限生命与永恒时间的维度对立、现实失败与精神胜利的价值对立。这种多层次的矛盾统一,使短短35字的故事具有哲学深度。"道渴而死"的客观叙述与"化为邓林"的主观想象形成张力,体现先民对生命价值的辩证思考。
考试重点整理
1. 高频字词:逐(zhú)、渭(wèi)、邓(dèng)林的正确读音
2. 文学常识: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属于上古神话代表作
3. 意象分析:"日"象征自然伟力,"杖化邓林"象征精神传承
4. 主题理解:人类探索精神的赞歌与自然规律的哲学思考
5. 表现手法:夸张(饮尽河渭)、象征(邓林)、对比(追逐的动与死亡的静)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与日逐走:__________
(2)化为邓林:__________
答案:
(1)追赶赛跑
(2)变化成为
二、主旨理解
题目:如何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的深层含义?
答案:表面写手杖变成桃林的自然奇迹,实则象征人类精神永垂不朽。即便肉体消亡,探索精神仍会孕育新的生命,体现先民对生命价值的朴素认知。
三、比较鉴赏
题目:《夸父逐日》与《精卫填海》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处:均运用夸张手法表现抗争精神;不同处:夸父结局通过物化实现精神升华,精卫则强调行为的持续性。前者悲壮,后者坚韧。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夸父精神"的当代价值。
答案示例:在科技攻关领域,许多科学家像夸父一样挑战极限。虽然个人生命有限,但积累的科研成果如同"邓林",为后人开辟道路。这种前赴后继的精神,正是民族进步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