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古战场文翻译及原文+考试必考知识点
《吊古战场文》是唐代诗人李华的代表作之一,以悲壮的笔触描绘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抒发对战争的反思与对生命的哀悯。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与艺术特色。
原文
吊古战场文
李华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
河水萦带,群山纠纷。
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
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译文
辽阔啊!平坦的沙地无边无际,极目远望不见人烟。
河水如衣带般蜿蜒,群山交错纵横。
昏暗凄凉,风声悲鸣,日光昏黄。
蓬草折断,枯草遍地,寒气凛冽如霜晨。
飞鸟不敢停留,野兽仓皇逃散。
亭长告诉我:“这里是古战场,曾埋葬无数将士。”
时常能听到鬼魂哭泣,阴雨天更清晰可闻。
注释
浩浩乎:辽阔的样子,烘托战场的空旷寂寥。
夐(xiòng):远,强调人迹罕至。
萦带:形容河水如衣带缠绕,暗喻战争的血泪交织。
纠纷:山势交错,象征战争的混乱与残酷。
风悲日曛:以自然环境渲染悲怆氛围,体现“移情于景”手法。
创作背景
李华生活于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社会动荡,民生凋敝。他亲历战乱,目睹战场惨状,借此文批判战争对生命的摧残,表达反战思想与对和平的渴望。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开篇以全景描写铺陈战场的荒凉,中间穿插亭长的叙述,结尾以鬼哭强化悲剧色彩,层层递进。
2. 语言艺术:多用短句与叠词(如“浩浩乎”“黯兮”),节奏急促,凸显紧张感;比喻(“河水萦带”)与夸张(“常覆三军”)增强画面感。
3. 思想内涵:通过战场的阴森可怖,揭示战争的破坏性,呼吁统治者以仁德治国,避免穷兵黩武。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吊古战场文》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苍凉的战争废墟图。李华不直接描写厮杀场面,而是通过“蓬断草枯”“兽铤亡群”等细节,侧面表现战争的残酷。尤其是“鬼哭”的意象,将抽象的历史悲痛具象化,赋予战场以灵性,使读者产生共情。这种“以景写情”的手法,正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典型特征。
范文二
文中“亭长”的角色设计极具匠心。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他的寥寥数语——“常覆三军”“天阴则闻”,将个人记忆升华为集体创伤。李华借此打破时空界限,让古战场的哀嚎穿越千年,警示后人:战争从未真正结束,它的阴影始终笼罩人类文明。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解释
夐(xiòng):远,深远。
铤(tǐng):疾走,形容野兽惊慌逃窜。
2. 文学常识
李华是唐代古文运动先驱,主张“文以载道”,反对骈俪文风。
3. 意象分析
“鬼哭”象征战争亡魂的控诉,体现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内核。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夐不见人:__________
(2)兽铤亡群:__________
答案:(1)极远 (2)快速奔跑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常覆三军”一句的深层含义。
答案:揭示战争的惨烈后果,表达对统治者滥用武力的批判,隐含“兵者凶器”的儒家思想。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吊古战场文》与杜甫《兵车行》的反战手法差异。
答案:李华借景抒情,通过环境渲染战争阴影;杜甫直叙民生疾苦,以“牵衣顿足”等细节表现个体苦难。前者含蓄,后者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