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刹海市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罗刹海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以荒诞的笔法揭露社会现实,讽刺以丑为美的价值观。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
原文
罗刹海市
蒲松龄
马骥,字龙媒,贾人子。美丰姿,少倜傥,喜歌舞。
时人号之“俊人”。年十四,入郡庠,即知名。
父衰老,罢贾而居。谓生曰:“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
生由是稍稍权子母。从人浮海,为飓风引去……
译文
马骥,字龙媒,是商人的儿子。他容貌俊美,性格洒脱,喜爱歌舞。
当时人称他为“俊人”。十四岁时考入县学,很快成名。
父亲年老,放弃经商回乡。对马骥说:“几本书,饿了不能煮来吃,冷了不能当衣穿。”
马骥于是开始学做买卖。一次随人出海,被飓风吹走……
注释
1. 权子母:指经商。“子”为利润,“母”为本金。
2. 郡庠:明清时府级官办学校,音“jùn xiáng”。
3. 飓风:古代指海上风暴,此处象征命运无常。
创作背景
康熙年间,蒲松龄屡试不第,目睹科举腐败与社会畸形审美。故事原型或来自《山海经》中的“罗刹国”,借海外奇谈讽刺现实。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马骥漂流罗刹国为主线,通过“以丑为美”的颠倒世界,层层递进批判现实。
2. 语言:白话与文言交融,“面如靛色”等夸张描写极具画面感。
3. 思想:揭露科举制度“妍媸颠倒”的本质,暗含对文人命运的悲悯。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罗刹海市》的讽刺艺术在于“反向映射”。罗刹国以丑为美的标准,实为现实社会的镜像。蒲松龄刻意将“美少年”马骥塑造为异类,暗示真才实学者在科举制度下的困境。结尾马骥逃离却仍怀念官职,深化了批判力度——人终难逃时代桎梏。
范文二
文中“相国耳聋足跛”的细节堪称神来之笔。蒲松龄用生理缺陷象征官场昏聩,与唐代“钟馗捉鬼”的典故异曲同工。马骥以煤涂面迎合世俗的段落,更直指文人被迫扭曲本性的悲哀,其荒诞感远超一般志怪小说。
考试重点整理
1. 高频字词:权子母(经商)、郡庠(官学)、飓风(象征命运)。
2. 文学常识:《聊斋志异》属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主题多讽喻现实。
3. 意象分析:“罗刹国”象征价值颠倒的社会,“海市”暗喻虚幻名利。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
(1)少倜傥:__________
(2)权子母:__________
答案:
(1)洒脱不拘束
(2)经商获利
二、主旨理解
题目:罗刹国“以丑为美”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答案:讽刺科举制度埋没真才、趋炎附势的风气,揭示价值标准扭曲的普遍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罗刹海市》与《镜花缘》的讽刺手法。
答案:蒲松龄善用荒诞情节直刺现实,李汝珍则通过百科全书式描写隐晦批评,前者更辛辣,后者更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