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湖心亭看雪 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 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5-10-22 09:19:02

湖心亭看雪 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散文名篇,以简练笔墨勾勒出西湖雪夜的孤寂之美,暗含家国之思与人生况味。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帮助学生掌握文言考点与鉴赏要点。

原文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连下三日,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

这天晚上八时许,我划一叶小舟,裹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冰花弥漫,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一道痕迹、湖心亭一个黑点,以及我的小舟如草芥、舟中人如米粒般渺小。

到了亭中,有两人铺着毛毡对坐,一个童子正在煮酒。

他们见到我惊喜道:“湖中竟还有这样的人!”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后告辞。问其姓名,得知是金陵人,客居于此。

下船时,船夫低声嘀咕:“别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的人!”

注释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暗含对明朝的追念。

拏(ná):牵引,此处指划船。

毳(cuì)衣:毛皮制成的衣服。

雾凇沆砀(hàng dàng):形容冰花雾气弥漫的景象。

三大白:三大杯酒。"白"为古代酒器。

“痴”字:全文文眼,既指对雪的痴迷,亦暗含遗民孤傲。

创作背景

张岱晚年隐居山中,回忆昔日西湖生活而作《陶庵梦忆》,此文即其中一篇。明朝灭亡后,他以遗民身份拒绝仕清,文中“崇祯五年”的纪年方式与偶遇的“金陵人”,均隐含对故国的哀思。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按时间顺序展开,从雪夜独行到偶遇同好,结尾以舟子评价收束,形成“孤独—惊喜—怅然”的情感脉络。

2. 语言艺术:善用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以微观视角反衬天地苍茫。

3. 思想内涵:表面写雪景之趣,实则通过“痴人”形象,表达对精神知己的渴求与遗世独立的情怀。

鉴赏范文

范文一:雪境中的孤独美学

张岱以“人鸟声俱绝”营造绝对寂静,继而用“上下一白”的纯色世界,构建出遗民独有的精神空间。量词的精准运用,将人与物极度渺小化,暗喻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感。偶遇的“金陵人”实为作者的精神镜像,短暂欢愉后仍是“独往”的宿命,这种清醒的孤独,正是晚明士大夫的典型心境。

范文二:痴字背后的精神密码

文中两次出现“痴”字,表层指赏雪的执着,深层却是对文化坚守的隐喻。舟子的不解与金陵人的共鸣,构成世俗与风雅的对照。张岱选择在“更定”(夜深人静)时分出行,暗示其拒绝与新时代共舞的姿态。全文不足二百字,却通过雪、舟、亭、酒等意象,完成了一场浓缩的遗民精神仪式。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张岱为明末清初散文家,代表作《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属“小品圣手”。

2. 高频字词:毳(cuì)衣、沆砀(hàng dàng)、拏(ná)舟、三大白(酒杯)。

3. 意象分析:“雪”象征高洁与消亡,“金陵”暗指明朝旧都。

4. 主旨理解:通过雪夜独游的雅趣,抒发故国之思与孤高情怀。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__________

(2)余饮三大白:__________

答案:

(1)消失

(2)勉强

二、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写景特点。

答案:连用三个“与”字取消景物界限,突出天地混沌的视觉冲击;“一白”以色彩统摄全局,营造空寂辽远的意境。

三、主旨理解

题目:如何理解文末舟子的“痴”字评价?

答案:表面调侃赏雪行为反常,实则肯定作者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暗含“知音难觅”的感慨。

四、比较阅读

题目:比较张岱《湖心亭看雪》与柳宗元《江雪》的意境差异。

答案:张岱雪景中有偶遇的暖意,体现遗民文人“孤而不灭”的坚守;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则纯粹呈现政治失意的孤绝,更具哲学化色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