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师说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师说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5-10-22 10:57:01

师说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引导语:韩愈的《师说》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作之一,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与师道尊严。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作品。

师说

作者: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疑惑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随他学习;

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随他学习。

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因此不论地位高低贵贱,不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注释:

传道:传授儒家的思想学说。

受业:教授学业。"受"通"授"。

解惑:解答疑难问题。

庸:难道,哪用。

无贵无贱:不分贵贱。

道之所存:道理存在的地方。

创作背景:

《师说》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当时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唐代中后期,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风气盛行,韩愈针对这种不良风气,写下这篇力作,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文章开宗明义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接着层层深入论证。

2. 语言上,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3. 思想上,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进步师道观,打破了身份地位的界限。

4. 艺术特色上,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体现了韩愈散文雄健浑厚的特点。

范文一

《师说》以简洁有力的语言,阐述了师道尊严这一永恒主题。韩愈开篇即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奠定了全文基调。文章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指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强调虚心求教的重要性。最可贵的是,韩愈打破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的桎梏,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平等师道观,体现了思想上的进步性。

范文二

韩愈在《师说》中展现的师道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针对唐代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文章以严密的逻辑和雄辩的气势,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文章语言精炼,多用排比句式,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增强了说服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韩愈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将师道与道理直接联系起来,超越了身份地位的局限,体现了其思想的深邃与进步。

关于《师说》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与读音:

受业("受"通"授")

庸(yōng)知其年

孰(shú)能无惑

2. 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其"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

3. 知识要点:

文章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的三大职责:传道、受业、解惑。

4. 意象意境:

文章通过逻辑推理构建了一个重视师道、尊师重教的思想境界。

5. 知识全解:

韩愈的师道观突破了身份地位的局限,具有进步意义。

文章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受业:__________

(2)庸:__________

答案:

(1)教授学业

(2)难道

解析:注意"受"通"授"的特殊用法。

二、主旨理解

1、问:《师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平等师道观。

解析:文章针对当时耻于从师的风气,阐明了师道的必要性。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这句话用排比句式,强调了师道的平等性,打破了身份地位的界限,体现了韩愈进步的思想观念。

解析:句式整齐有力,观点鲜明突出。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这句话阐明了教师的根本职责,在当代教育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解答人生困惑。

解析:结合现实谈古典名句的现代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