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陈太丘与友期》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经典篇目,通过陈太丘与友人约期不至的故事,展现了魏晋时期士人的诚信观念与处世态度。本文将提供完整原文、白话翻译、创作背景及鉴赏分析,并附考试重点整理与典型试题解析。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
南朝宋·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与友人约定同行,时间定在正午。
过了正午友人未到,陈太丘便独自离开,离开后友人才到。
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
元方回答:"等您很久不来,已经走了。"
友人发怒说:"真不是人啊!和人约好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正午。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当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注释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
尊君: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相委而去:丢下别人自己离开。委,舍弃。
引之:拉他(表示亲近)。
不顾:不回头看。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方正》,成书于南朝宋时期。魏晋时期重视人物品评,诚信成为士人重要德行标准。刘义庆通过日常对话展现当时的社会风气与道德观念,陈太丘严守约定的行为体现了魏晋士人对"信"的重视。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对话体推进情节,通过三次问答完成故事起承转合,结尾"入门不顾"戛然而止,余味悠长。
2. 语言艺术:运用对比手法,友人"怒""惭"的情绪变化与元方始终冷静形成鲜明对照。
3. 思想内涵:通过儿童之口阐释"信"与"礼"的辩证关系,展现魏晋时期"以简驭繁"的言谈智慧。
4. 人物塑造:元方七岁能持理反驳,体现《世说新语》"记言记行"的写人特色。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陈太丘与友期》通过一场日常对话,展现了魏晋士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全文仅用八十六字,却完整呈现了事件经过、人物冲突与道德评判。友人从"怒"到"惭"的转变,揭示了诚信作为核心道德标准的时代共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七岁儿童元方的对答如流,不仅显示其早慧,更暗示当时家庭教育对"信""礼"观念的重视程度。这种通过儿童视角展现成人世界道德准则的写法,成为《世说新语》人物刻画的经典范式。
范文二
本文最精彩处在于语言交锋中体现的魏晋风度。当友人指责"非人哉"时,元方的反驳逻辑严密:先以"日中不至"对应"无信",再以"对子骂父"对应"无礼",形成双重否定。这种辩论方式深受当时清谈风气影响,展现"理胜于情"的思辨特色。结尾"入门不顾"的细节,既符合儿童性格特征,又暗含对失信者的道德评判,可谓一笔两用。这种言简意赅、意在言外的表达方式,正是《世说新语》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所在。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
期(约定) 日中(正午) 舍去(离开) 委(舍弃) 引(拉) 顾(回头看)
2. 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文体特点及主要内容
魏晋时期"方正"品目的道德内涵
3. 核心考点:
元方反驳的逻辑结构分析
"信"与"礼"的辩证关系理解
文章结尾"入门不顾"的象征意义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相委而去:__________
(2)下车引之:__________
答案:
(1)舍弃
(2)拉
解析:需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动词含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元方从哪两个方面反驳友人的指责?
答案:从"无信"(不守约定)和"无礼"(骂人父亲)两方面进行反驳。
解析:需抓住"日中不至"与"对子骂父"两个关键点。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元方入门不顾"的表达效果。
答案: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态度,既符合儿童行为特点,又强化了对失信者的道德评判,言简意深。
解析:注意动作描写的双重含义。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谈"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的启示。
答案示例:现代社会更应重视守时守信,单方面违约不仅影响个人信誉,还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应及时告知对方。
解析:需从诚信建设的现实意义角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