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重游湘江时所作,以壮阔的湘江秋景为背景,抒发了青年革命者的豪情壮志。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
深秋时节独自伫立,望着湘江向北奔流,站在橘子洲头。
远眺群山火红一片,层层树林仿佛染过颜色;满江碧水清澈见底,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雄鹰在长空搏击,鱼儿在浅底游弋,万物都在秋霜中竞相展现自由。
面对辽阔天地不禁沉思:这苍茫大地,该由谁来主宰?
曾与众多战友同游,回忆往昔不平凡的岁月。
那时同学们正值青春,风采才华横溢;书生们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评论国家大事,书写激扬文章,把当年的权贵视如粪土。
可还记得,当年在江心逆流游泳,激起的浪花几乎阻挡飞驰的船只?
注释
【橘子洲】湘江中游沙洲,以产美橘得名。
【万山红遍】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红"既写实景又象征革命。
【百舸(gě)】舸指大船,此处"百"为虚指,极言其多。
【挥斥方遒(qiú)】"遒"意为强劲,形容青年人豪迈奔放的气概。
【中流击水】用祖逖"中流击楫"典故,暗含革命决心。
创作背景
1925年毛泽东遭军阀通缉,秘密回到长沙。重游湘江时,面对壮丽秋景,回忆1911-1923年在长沙求学、革命的经历。当时国共合作形成大革命高潮,词中"谁主沉浮"的诘问,实则是青年毛泽东对革命领导权的思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上阕写景,下阕抒情,遵循传统词牌格式又突破时空限制。"立-看-问"与"忆-恰-记"形成呼应。
2. 语言艺术:善用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动静结合("鹰击"与"鱼翔"),动词"染""击""翔""遏"极具表现力。
3. 思想内涵: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结合,体现"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范文一
这首词最动人处在于将自然意象转化为精神符号。上阕的"万山红遍"不仅是视觉描写,更是革命烽火的隐喻;"鹰击长空"的"击"字,既描摹雄鹰姿态,又暗示斗争精神。下阕的"中流击水"化用典故而不露痕迹,浪花阻舟的夸张描写,实则是青年革命者改天换地气魄的外化。全词以设问"谁主沉浮"为枢纽,将写景、叙事、抒情、言志熔于一炉。
范文二
毛泽东诗词的时空处理独具匠心。本词上阕空间展开极富层次:由"橘子洲头"的近景,到"万山""层林"的中景,再到"鹰击长空"的仰视、"鱼翔浅底"的俯察,最终推向"苍茫大地"的无限空间。下阕则进行时间跳跃:从眼前寒秋突然转入"峥嵘岁月"的回忆,又用"曾记否"将时空拉回现实。这种时空的自由调度,使短短百余字容纳了巨大的历史容量和情感张力。
关于《沁园春·长沙》的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遒(qiú)劲 舸(gě) 遏(è)止 峥嵘(zhēng róng)
文学常识:沁园春为双调词牌,共114字;创作于1925年,是毛泽东早期词作代表作。
意象体系:秋景意象(寒秋、霜天)、斗争意象(击、翔、遏)、青春意象(同学少年)。
名句理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历史担当;"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蔑视权贵的革命精神。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漫江碧透"的"漫"字
答案:满、全,形容江水清澈见底的状态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下阕"到中流击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答案:既实写青年时代的游泳经历,更象征在革命洪流中奋勇搏击的斗争精神。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词与《沁园春·雪》的抒情方式差异
答案:本词通过忆旧抒怀,展现革命豪情;《雪》则借物言志,表达改造中国的雄心。前者偏重群体记忆,后者侧重历史评说。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修辞效果
答案:拟人化描写使自然景物具有生命意志,"竞"字突出动态美感,为下文"谁主沉浮"的哲理思考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