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骈文名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之美,语言清丽,意境深远。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并梳理考试重点,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作品。
原文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风和烟雾都已消散,天空与青山融为一色。
我乘船顺流飘荡,任凭船儿向东或向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江水青白,清澈得能看见千丈深的底部。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直视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快似飞箭,汹涌的浪涛如同奔马。
两岸高山,长满幽寒的树木。
山峦凭借地势争相向上,彼此比高比远。
山峰笔直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险峰。
泉水冲击石头,发出泠泠声响。
鸟儿相互和鸣,嘤嘤成韵。
蝉鸣不断,猿啼不绝。
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看到山峰也会平息欲望;
忙于政务的人,望见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遮蔽天空,白天也如黄昏般昏暗;
稀疏的枝条交错,偶尔能见到阳光。
注释
风烟俱净:风与雾消散,形容天气晴朗。
缥碧(piǎo bì):青白色,形容江水清澈。
轩邈(xuān miǎo):高远,此处指山势竞相延伸。
泠泠(líng líng):形容水声清脆。
鸢飞戾天:典出《诗经·大雅》,比喻追求名利者。
经纶世务:处理世俗事务,指官场忙碌。
创作背景
吴均生活在南朝梁代,时局动荡,文人多寄情山水。此文是他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信,以富春江景色为媒介,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疏离。
作品解析
1. 结构清晰:全文分山水两部分,先写水之清澈湍急,再写山之峻拔幽深,最后以哲理收尾。
2. 语言特色:骈散结合,四六句式工整,动词如“竞”“指”“激”生动传神。
3. 思想内涵:通过自然美景反衬世俗纷扰,倡导超脱名利、回归自然的人生态度。
4. 艺术手法:动静结合(鱼石静态与湍浪动态)、视听交融(泉声鸟鸣),画面感极强。
鉴赏范文
范文一:山水画卷中的隐逸情怀
吴均以简练笔墨勾勒富春江的奇绝风光,水之清透与山之竞势形成鲜明对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一句,将自然景观升华为精神净化之地。全文未直接抒情,却通过“息心”“忘反”等词,含蓄流露对官场的厌倦。这种借景言志的手法,成为南朝山水小品的典范。
范文二:骈文艺术的巅峰之作
本文骈偶工整而不呆板,“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以比喻强化动态,“横柯上蔽,疏条交映”通过光影变化营造意境。吴均摒弃了汉赋的铺排堆砌,用短句组合实现节奏跳跃,既保留骈文的韵律美,又注入散文的灵动性。这种创新对唐代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有直接影响。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缥碧(piǎo bì)、轩邈(xuān miǎo)、泠泠(líng líng)、戾天(lì tiān)。
文学常识:吴均为南朝梁文学家,与何逊并称“吴何”,开创“吴均体”。
意象分析:“寒树”象征高洁,“猿啼”暗示孤寂,整体构建出清冷幽深的意境。
主旨理解:通过赞美山水,批判世俗功利,反映六朝文人逃避现实的心态。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任意东西:__________
(2)负势竞上:__________
答案:
(1)任凭船向东方或西方漂流
(2)依仗地势争相向上生长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表达了什么思想?
答案:通过自然景观使人忘却功利欲望,体现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推崇。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艺术效果。
答案:用比喻将水流比作飞箭、浪涛比作奔马,突出江水的迅疾汹涌,画面极具动感。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文与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写景差异。
答案:吴均侧重宏观山水的气势,语言骈俪;柳宗元聚焦微观潭石的幽寂,风格简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