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虽寿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曹操的《龟虽寿》是汉乐府诗中的名篇,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抒发人生有限而壮志无穷的豪情。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帮助学生掌握核心考点。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神龟虽能长寿,仍有生命终结之时。
腾蛇虽能驾雾飞行,最终化为尘土。
老马伏卧马槽,仍怀驰骋千里的志向。
有志之士到了晚年,雄心壮志依然不息。
寿命长短并非全由天定;
调养身心保持乐观,亦可延年益寿。
庆幸至极啊,用诗歌抒发心志。
注释
神龟:传说中通灵的龟,寿命极长。"竟时"指死亡。
腾蛇:神话中能腾云驾雾的蛇,出自《韩非子》。
老骥:年老的良马,比喻年迈仍怀壮志者。
烈士:古指有抱负之人,非今义牺牲者。
盈缩:指寿命长短,典出《庄子·秋水》。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平定乌桓后作此诗。时年五十三岁,在《步出夏门行》组诗中,此篇最显其老当益壮之志。东汉末年战乱频仍,诗人借物喻理,表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四句用神龟、腾蛇反衬生命有限,中四句以老骥、烈士正写壮志不衰,后四句转入哲理升华。
2. 语言艺术:"伏枥""暮年"等意象凝练,动词"伏""乘"动态传神。
3. 思想内涵:突破汉代乐府哀叹寿命的主题,开创"烈士暮年"的慷慨新声。
鉴赏范文
范文一:生命意识与进取精神的交响
曹操将神话意象与现实情怀交织,形成独特的张力美。神龟、腾蛇的死亡预言与老骥、烈士的生命宣言形成强烈对比,否定消极的宿命论。"养怡之福"四句尤见建安风骨,既承认客观限制,更强调主观能动,这种辩证思维远超同时代作品。
范文二:譬喻艺术的典范之作
全诗连用四组譬喻:神龟喻寿命极限,腾蛇喻能力边界,老骥喻潜伏待发,烈士喻精神永恒。这种层递式比喻构成完整的意象群,每个喻体都精准对应本体特征。特别是"老骥伏枥"的视觉化描写,将抽象壮志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画面。
考试重点整理
核心字词:竟时(死亡)、腾蛇(神话生物)、枥(马槽)、盈缩(寿命长短)
文学常识:建安文学代表、乐府诗体、曹操"雅好慷慨"的创作主张
意象体系:神龟/腾蛇(自然法则)、老骥/烈士(人文精神)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烈士暮年"的"烈士":______
答案:古指有远大抱负的人
解析:需区分古今异义,不能理解为牺牲者。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的思想。
答案:反对消极宿命论,强调人为努力可改变生命质量。
解析:需结合东汉谶纬思想盛行的历史背景。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龟虽寿》与《短歌行》的抒情方式差异。
答案:前者借物喻理,后者直抒胸臆;同属慷慨悲凉风格,但本诗更重哲理阐发。
四、名句赏析
题目: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艺术表现。
答案:以伏枥老马暗喻诗人自己,静态画面中蕴含动态志向,视觉意象与精神境界形成反差美。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的启示。
答案示例:现代人养生既要注重身体调节,更需保持积极心态,印证了曹操的身心统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