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5-10-17 11:57:01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经典篇章,通过齐鲁长勺之战的记叙,展现了曹刿的军事智慧与政治远见。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并梳理考试重点知识点。

原文

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

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事,你又何必参与?”

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

他问庄公:“您凭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不会跟从您。”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虚报,一定诚实守信。”

曹刿回答:“小信用未能使神灵信服,神不会赐福。”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按实情处理。”

曹刿说:“这是忠于职守的表现,可以凭此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随。”

庄公和他同乘一辆车,在长勺与齐军交战。庄公要击鼓进军。

曹刿说:“不行。”齐军三次击鼓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了。”齐军大败。

庄公要追击。曹刿说:“不行。”

他下车察看齐军车轮痕迹,又登上车轼眺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后,庄公问他原因。

曹刿回答:“作战靠勇气。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就衰退,第三次就竭尽了。敌人士气竭尽而我方士气旺盛,所以战胜他们。”

“大国难以捉摸,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车轮痕迹混乱,旗帜倒下,所以追击。”

注释

肉食者:指当权者。肉食,古代高官才能常吃肉。

间(jiàn):参与。

牺牲:祭祀用的牲畜。

孚(fú):信服。

狱:案件。

轼:车前横木,供站立瞭望。

靡(mǐ):倒下。

创作背景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支持公子纠争夺君位,发兵攻鲁。鲁国处于弱势,曹刿以平民身份进谏,提出“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最终以少胜多。

作品解析

1. 结构:分战前准备、战时指挥、战后分析三部分,层次分明。

2. 语言:对话简洁有力,如“肉食者鄙”“一鼓作气”成为后世成语。

3. 思想:强调民心向背是战争基础,体现“民本”思想。

4. 艺术特色:通过对比(曹刿与“肉食者”)、细节描写(“下视其辙”)突出人物智慧。

鉴赏范文

范文一:论曹刿的军事智慧

曹刿的卓越之处在于将政治与军事结合。战前,他提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指出司法公正比小恩小惠更能凝聚民心;战时,他把握“彼竭我盈”的时机,体现对士气的精准判断;战后,通过观察车辙、旗帜判断敌情,展现冷静的观察力。这种务实、科学的军事思想,远超同时代“天命论”者。

范文二:民本思想的早期实践

文中曹刿的三次追问,层层递进揭示战争本质。庄公前两次回答聚焦神灵和贵族,曹刿均否定,直到提及“小大之狱,必以情”,他才认可。这一对话表明,早在春秋时期,有识之士已认识到民众是战争的决定力量。这与《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脉相承,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源头。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

间(jiàn):参与

孚(fú):信服

靡(mǐ):倒下

2. 文学常识:

选自《左传》,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作。

3. 名句默写: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 思想主旨:

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基础,强调民本思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肉食者:__________

(2)小信未:__________

答案:

(1)目光短浅

(2)使信服

二、主旨理解

题目: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司法公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因为这是忠于职守的表现,能赢得民心。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夫战,勇气也”一句的作用。

答案:点明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士气,为后文“一鼓作气”的战术分析作铺垫,体现曹刿的军事理论高度。

四、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曹刿论战》与《孙子兵法》的战争观。

答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