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翻译及原文+考试必考知识点
《老子》四章是道家经典《道德经》的核心篇章,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包括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道法自然等核心理念。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创作背景,并附考试重点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老子思想。
原文
《老子》四章(节选)
作者: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可以用语言表述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可以命名的名,不是永恒的名。
无名,是天地万物的初始;有名,是万物的根本。
因此,常保持无欲之心,以观察道的奥妙;常保持有欲之心,以观察道的边界。
这两者同出一源而名称不同,都称为玄妙,玄妙中的玄妙,是一切奥妙的门户。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就产生了。
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促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依存,音和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
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事,以不言的方式教化。
万物生长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占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成而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消逝。
三十根辐条汇聚于一个轮毂,正因为轮毂中空,才有了车轮的作用。
揉和黏土制作陶器,正因为陶器中空,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正因为房屋中空,才有了居室的作用。
所以,“有”提供了便利,“无”发挥了作用。
反向运动是道的规律,柔弱是道的运用。
天下万物产生于“有”,“有”又产生于“无”。
注释
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指宇宙本原,第二个“道”指言说。“非常道”指永恒不变的道。
徼(jiào):边界,指道的具体表现。
玄:深奥难测,指道的本质。
无为:不刻意作为,顺应自然规律。
毂(gǔ):车轮中心的圆木,用于固定辐条。
埏埴(shān zhí):揉捏黏土制作陶器。
创作背景
《道德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目睹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深感社会动荡源于人为干预过多。他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统治者应顺应自然,减少干预,以柔弱胜刚强。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四章均以对偶句为主,语言简洁凝练,逻辑严密。
2. 语言风格:多用比喻(如车轮、陶器、房屋)阐明抽象哲理,形象生动。
3. 思想内涵:强调“道”是宇宙本源,主张“无为”“柔弱”“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
4. 艺术特色:通过对比(有/无、难/易、高/下)揭示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鉴赏范文
范文一:道的辩证性与哲学智慧
《老子》四章的核心在于揭示“道”的辩证性。老子认为,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等概念相互依存,没有绝对的对立。例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表明,认知本身即隐含对立面。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强调超越二元对立,回归自然本真。
范文二: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
老子提出“圣人处无为之事”,反对统治者过度干预。他以车轮、陶器、房屋为例,说明“无”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思想对后世“休养生息”政策影响深远,如汉初黄老之学强调清静无为,使社会得以恢复生机。
关于《老子》四章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与读音:
徼(jiào)、毂(gǔ)、埏埴(shān zhí)、玄(xuán)
2. 文学常识: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共81章,分《道经》《德经》两部分。
3. 知识要点:
“道”是宇宙本原;“无为”指顺应自然;“反者道之动”揭示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
4. 意象意境:
车轮、陶器、房屋等意象,象征“无”的作用;对比手法营造辩证意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徼:__________
(2)毂:__________
答案:
(1)边界,指道的具体表现。
(2)车轮中心的圆木,用于固定辐条。
二、主旨理解
题目:概括“三十辐共一毂”一段的核心思想。
答案:通过车轮、陶器、房屋的比喻,说明“无”的作用大于“有”,强调虚空的实用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老子》与《论语》治国思想的异同。
答案: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仁政”;前者强调减少干预,后者强调道德教化。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哲理。
答案:揭示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智慧,体现老子的辩证思维。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无为而治”思想分析现代企业管理?
答案示例:管理者应减少过度干预,信任员工自主性,营造宽松环境以激发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