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及注释+考试必考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及注释+考试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5-10-22 09:57:01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注释+考试必考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经典篇章,通过梁惠王与孟子的对话,阐述仁政思想与治国之道。本文提供原文、白话翻译、详细注释及创作背景,并附考试高频考点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孟子的政治哲学。

原文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遭灾,就把百姓迁到河东,把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灾也这样处理。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百姓没减少,我的百姓没增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用战争比喻。战鼓擂响,刀枪交锋,士兵丢盔弃甲逃跑。有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人跑了五十步停下。跑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一百步的,行吗?”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跑一百步罢了,同样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明白这点,就别指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注释

寡人:古代君主自称,意为“寡德之人”。

(xiōng):灾荒,收成不好。

填然鼓之:填,拟声词,形容鼓声;鼓,动词,击鼓。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错误行为,典出《孟子》。

艺术表现:孟子用战争比喻揭示梁惠王的“小惠”未触及仁政核心,逻辑严密,语言犀利。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民生凋敝。孟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反对兼并战争。梁惠王自诩勤政,却未能富民,孟子借此对话批判当时统治者的短视。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问答推进,先立后破,通过比喻引出“仁政”主张。

2. 语言:善用寓言和排比,如“五十步笑百步”生动易懂。

3. 思想:强调治国需根本性改革,而非表面“小惠”。

4. 艺术特色:类比论证增强说服力,对话体体现孟子雄辩风格。

鉴赏范文

范文一:孟子的譬喻艺术与政治智慧

“五十步笑百步”是孟子思想的高度凝练。梁惠王自矜救灾之举,孟子却以战场逃兵为喻,指出其政策与邻国同样未能解决根本问题。这一譬喻将抽象的政治批判具象化,既避免直接触怒君王,又深刻揭示“不行仁政,皆为民害”的实质。孟子的辩论策略,展现了儒家“温柔敦厚”之外的锋芒。

范文二:从对话看孟子的民本思想

全文围绕“民不加多”的困惑展开。孟子并未直接回答梁惠王,而是引导其自我反思:若明白“五十步与百步无异”,便该推行真正的仁政。这种“启发式”对话,凸显孟子“民贵君轻”的主张——统治者需从根本上保障民生,而非计较人口多寡。结尾的留白,更暗示仁政实践的复杂性。

关于《寡人之于国也》的考试重点整理

高频字词:凶(灾荒)、填(拟声词)、直(只是)。

文学常识: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儒家“仁政”思想代表作。

知识要点:比喻论证的作用、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

意象意境:战争场景的比喻,强化批判力度。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__________

(2)不百步耳:__________

答案:

(1)灾荒

(2)只是

二、主旨理解

题目: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想说明什么?

答案:指出梁惠王与邻国统治者本质相同,都未实行真正的仁政。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的作用。

答案:总结上文比喻,点明治国关键在于根本性改革,而非表面措施。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寡人之于国也》与《齐桓晋文之事》的论证方式。

答案:本文以比喻说理,后者以历史案例论证,均体现孟子“因材施教”的辩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