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古诗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满江红》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代表作,以慷慨激昂的笔调抒发了报国之志与壮志未酬的愤懑。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这首经典词作,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
满江红·怒发冲冠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译文
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倚靠栏杆时,骤雨刚刚停歇。
抬头远望,对天大声呼啸,豪壮的情怀剧烈激荡。
三十年来建立的功名如同尘土,转战八千里的征程只有云月相伴。
不要虚度光阴,等到白发苍苍时才徒然悲伤。
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尚未洗雪。
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
我要驾着战车,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
怀着壮志饿时吃敌人的肉,谈笑间渴了喝敌人的血。
待我重新收复故国山河,再向朝廷报捷。
注释
【怒发冲冠】形容极度愤怒,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十功名】岳飞时年三十余岁,此处"尘与土"暗指功业未成。
【贺兰山】借指金国腹地,非实指地理。
【胡虏】【匈奴】均代指金兵,用古称显其鄙夷。
【朝天阙】"天阙"指皇宫,暗含收复失地后凯旋的愿景。
创作背景
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率军北伐连克数州,因朝廷主和派阻挠被迫撤军。此词作于退兵途中,正值秋雨潇潇,面对抗金大业受挫,词人将满腔悲愤倾注笔端。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上阕由景生情,下阕直抒胸臆,结尾三句形成递进式高潮。
2. 语言艺术:连用"怒发冲冠""仰天长啸"等夸张手法,动词"踏破""餐""饮"极具力度。
3. 情感表达:爱国激情与悲愤交织,"空悲切"三字暗含对朝廷妥协的不满。
4. 意象运用:"云和月"象征征途艰辛,"贺兰山"成为精神征服的符号。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满江红》最动人处在于其情感张力。开篇"怒发冲冠"的视觉冲击与"潇潇雨歇"的听觉描写形成强烈反差,暗示内心风暴未曾平息。"三十功名"与"八千里路"的对仗,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危亡紧密相连。下阕"饥餐胡虏肉"的极端想象,实则是精神困境的外化表现。全词犹如金戈铁马的交响曲,每个音符都跳动着赤子之心。
范文二
岳飞词作的独特价值在于突破了传统豪放词的格局。"莫等闲"句看似寻常劝勉,实含时光虚度的焦灼;"靖康耻"四句采用顶针句式,如声声战鼓催人奋进。值得玩味的是,词中所有激烈言辞最终都收束于"朝天阙"的政治正确表达,这种矛盾恰反映了南宋武将的集体困境。历史学者钱穆曾指出,此词"壮语中实带血泪"。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冠(guān)、啸(xiào)、虏(lǔ)、阙(què)
2. 文学常识:岳飞"精忠报国"典故、南宋"中兴四将"称谓
3. 修辞手法:夸张(怒发冲冠)、借代(胡虏代金兵)、用典(匈奴)
4. 意境分析:壮美与悲怆的双重意境构建
5. 思想内涵:爱国主义精神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凭栏处:__________
(2)等闲:__________
答案:
(1)倚靠着栏杆
(2)随便,轻易
二、主旨理解
题目:"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通过极端化描写,表现与金兵不共戴天的仇恨和誓死抗敌的决心,凸显词人强烈的民族气节。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满江红》与辛弃疾《破阵子》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均展现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同点:岳飞词更具行动力与征服欲,辛词更多英雄暮年的苍凉。
四、名句赏析
题目:分析"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的警示意义。
答案:化用古乐府"少壮不努力"之意,将个人青春与国运兴衰关联,强化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