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5-10-16 13:19:01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本文围绕陆游的游记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梳理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要点,帮助读者理解其山水描写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并提供考试重点解析。

原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

【宋】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

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

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译文

八月一日,经过烽火矶。

南朝时从武昌到京口,沿途设置烽火台,这座山应是其中之一。

从船上看山,只觉得高耸突出。

等到抛锚停船,从山下经过,才发现岩石缝隙和洞穴千奇百怪,色泽晶莹润泽,与其他石头截然不同。

另有一块巨石,不与山体相连,独立挺拔,高百余尺,红藤绿蔓缠绕其上,像一扇宝石镶嵌的屏风。

当日风平浪静,船行缓慢,加上深秋水位下降,得以充分领略杜甫诗中“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的意境。

经过澎浪矶和小孤山,两山隔江相望。

小孤山隶属舒州宿松县,有驻军防守。

江中孤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等虽有名气,但论陡峭秀美,皆不及小孤山。

从数十里外远望,碧绿山峰孤耸入云,其他山峦无法比拟。

越近看越秀丽,无论冬夏晴雨,姿态万千,确是自然的杰作。

注释

烽火矶(jī):古代军事瞭望台,因形似水中礁石得名。

嵌岩窦穴:指山石缝隙与洞穴。“嵌”形容凹凸交错,“窦”指孔洞。

杰然特起:形容巨石独立高耸的姿态。“杰然”突出其非凡气势。

杜老:指杜甫,此处引用其《发潭州》诗句,强调慢行细赏的意趣。

巉(chán)然:山势险峻陡峭的样子。

创作背景

乾道六年(1170年),陆游赴夔州任通判,沿长江溯流而上,途经小孤山、大孤山时写下此篇。南宋偏安一隅,陆游借山水游记寄托对中原故土的忧思,同时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以行程为线索,移步换景,从远观到近察,层次分明。

2. 语言艺术:善用对比(如“色泽莹润”与“它石迥异”)和比喻(如“宝装屏风”),增强画面感。

3. 思想内涵:表面写山水之奇,实则暗含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如“南朝烽燧”的沧桑意象。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陆游笔下的山水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历史与情感的载体。文中“南朝烽燧”四字,将眼前的烽火矶与六朝军事防御体系勾连,时空骤然拉长。而“丹藤翠蔓”的鲜活色彩,又赋予孤石以生命张力。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既体现了南宋文人对山河的深沉凝视,也暗藏收复失地的未言之志。

范文二

游记对小孤山的描写极具层次感。先以“突兀而已”的平淡印象铺垫,再通过“嵌岩窦穴”“杰然特起”等细节层层递进,最终以“造化之尤物”作结。这种由粗到精的观察方式,既符合认知规律,又暗含哲理:唯有深入体察,方能识得事物真貌。陆游在此展现了宋代文人“格物致知”的审美追求。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矶(jī)、巉(chán)、潦(lǎo)缩。

2. 文学常识:陆游为南宋爱国诗人,此篇属笔记体游记,收入《入蜀记》。

3. 意象分析:“烽火矶”象征历史沧桑,“孤山”暗喻文人孤高品格。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杰然特起:__________

(2)上云霄:__________

答案:

(1)高耸突出的样子

(2)触及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引用杜甫诗句有何作用?

答案:借杜诗强调慢行细赏的游览体验,与后文“愈近愈秀”形成呼应,深化对自然之美的领悟。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的表现手法。

答案:用“巉然”写山势险峻,“孤起”突出独立不群,动词“干”化静为动,展现山与云的动态关系,画面雄奇壮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