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古诗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的代表作,描绘了春日乡村的恬静与孩童放纸鸢的活泼场景,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方面全面解析这首诗,并附考试重点整理与试题答案。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早春二月青草生长黄莺飞舞,
垂柳轻拂堤岸迷醉在春雾中。
孩童们放学回家天色尚早,
赶忙趁着东风放飞纸风筝。
注释
【草长莺飞】"zhǎng",草木生长;"yīng",黄鹂鸟。化用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意境。
【醉春烟】拟人手法,形容杨柳在春日水雾中摇曳的沉醉之态。
【纸鸢】"yuān",风筝的古称,唐代已有"风筝"记载,宋代《武林旧事》详述制作方法。
创作背景
高鼎晚年隐居浙江杭州期间所作。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陷杭州,诗人避乱乡野,目睹战乱中难得的田园安宁,遂以童趣反衬时代伤痛。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中已有先例。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态,形成视觉韵律。
2. 语言特色:"醉"字炼字精妙,赋予杨柳人格化特征。
3. 思想内涵:表面写田园之乐,深层暗含对和平的渴望。
4. 艺术手法:远近视角切换,由宏观春景聚焦到放鸢特写。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人以"草长莺飞"起笔,构建出典型的江南春景画卷。第二句"醉"字堪称诗眼,既写杨柳的婀娜姿态,又暗含诗人对春光的陶醉。后两句突然转入动态场景,孩童的欢声笑语打破静谧,纸鸢的意象承载着自由与希望。全诗明快清新的格调下,实则隐藏着乱世文人特有的忧患意识。
范文二
这首诗的空间布局极具匠心。首句仰视飞鸟,次句平视堤柳,三四句俯察儿童活动,形成立体视角。时间选择也耐人寻味——"归来早"暗示太平时期孩童才能享受闲暇,与诗人所处的战乱时代形成强烈反差。纸鸢作为核心意象,既是童趣载体,更是诗人精神寄托的物化表现。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长(zhǎng)、莺(yīng)、拂(fú)、鸢(yuān)
2. 文学常识:清代田园诗代表、高鼎生平、纸鸢历史渊源
3. 艺术手法:动静结合、远近对照、乐景写哀
4. 意象解析:春烟象征朦胧美,纸鸢隐喻自由向往
5. 思想情感:表面恬淡闲适,深层蕴含时代感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醉春烟:__________
(2)纸鸢: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杨柳在春日雾气中摇曳的沉醉状态
(2)古代对风筝的称谓
二、主旨理解
问:"儿童散学归来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
答:暗示太平岁月中教育制度的正常运行,与诗人所处的战乱现实形成对比,反映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三、句子赏析
问:赏析"拂堤杨柳醉春烟"的艺术表现力。
答:运用拟人手法,"拂"字写动态,"醉"字赋情感,将杨柳与春雾的交融写得灵动传神,构成朦胧优美的意境。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村居》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在描写角度上的异同。
答案:同:都采用白描手法写田园生活;异:高作聚焦特定场景,范诗多宏观铺陈;高作隐含时代感慨,范诗更重农事记录。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谈"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启示意义。
答案示例:提醒人们要善于把握机遇(东风),及时行动(放纸鸢),在合适的时机实现理想。正如青春需要珍惜,机遇需要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