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5-10-13 13:00:03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名篇解析与应试指南

本文深度解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思想精髓与文学价值,包含原文对照翻译、创作背景、艺术鉴赏及应试要点,为理解孟子思想提供系统化学习路径。

原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中崛起,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提拔,胶鬲从鱼盐贩子中获举荐,管仲从狱官手中释放后被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地出仕,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

所以上天要把重大使命交付某人时,必定先使其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挨饿,身受贫困,行事屡遭挫折,以此激发其心志,坚韧其性情,增强其能力。

人常有过错才能改正;内心困顿、思虑阻塞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语中,才能被人理解。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弼之士,国外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威胁,国家往往走向灭亡。

由此可知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导致灭亡。

注释

畎(quǎn)亩:田间,田地。畎为田间水沟。

版筑:古代筑墙方法,两板相夹填土夯实。

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梗塞之意。

法家拂(bì)士:守法度的大臣和辅弼之士。拂通"弼"。

艺术手法:排比句式增强气势,历史事例与哲理推演结合,形成严密论证链条。

创作背景

战国中期诸侯争霸,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学说。该文出自《孟子·告子下》,针对当时统治者贪图享乐、忽视民生的社会现状,通过历史人物事例阐述治国理政的危机意识。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事例列举-道理阐发-结论提炼"三层递进,逻辑严密

2. 语言特色:善用排比与对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句式铿锵有力

3. 思想内核:提出"逆境成才"与"忧患兴国"的双重命题,具有永恒警示意义

4. 论证方法:以六位历史人物发迹史为论据,增强说服力与历史厚重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孟子以排山倒海之势连举六位历史人物的发迹史,形成强大的事实论据链。这种密集举例的写法在先秦散文中独树一帜,每个事例犹如一记重锤,将"逆境成才"的道理夯入读者心田。尤其"天将降大任"一段,通过"苦""劳""饿""空乏""拂乱"五个动词的层递运用,将人才成长的淬炼过程具象化,其语言张力至今读来仍令人血脉偾张。

范文二

文章结尾"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论断,看似简单的对比句式,实含深刻的政治智慧。孟子将个人成长规律拓展至国家治理层面,揭示出"内无贤臣,外无强敌"的太平假象背后隐藏的危机。这种由个体到国家的思维升华,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贯逻辑,也为后世统治者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畎(quǎn)亩、版筑、衡于虑、拂(bì)士

文学常识:出自《孟子·告子下》,属先秦诸子散文,儒家经典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思想内涵:个人成才观与国家兴亡论的统一,体现孟子民本思想

名句默写:"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至"曾益其所不能"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衡于虑:__________

(2)拂士:__________

答案:

(1)思虑阻塞。衡通"横"

(2)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列举六位历史人物事例有何作用?

答案:通过不同出身的历史人物在逆境中成才的实例,为"生于忧患"的观点提供事实依据,增强论证说服力,同时形成排比气势。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深层含义。

答案:从国家治理角度阐释忧患意识,指出缺乏内部监督和外部压力的政权必然走向衰亡,将个人成长哲理提升至政治哲学高度。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当代价值。

答案示例:对个人而言,当代青年应主动迎接挑战磨练意志;对国家而言,需保持清醒认识,在发展中防范重大风险。该理念对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具有双重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