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口技》是清代文学家林嗣环创作的散文名篇,通过生动描绘民间艺人的口技表演,展现了中国传统技艺的精妙绝伦。本文将提供完整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艺术鉴赏及考试重点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作品。
原文
《口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译文
京城有位擅长口技的人。正赶上大宴宾客,在大厅的东北角布置八尺高的屏风,表演者坐在屏风后,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而已。
宾客们围坐。片刻后,只听屏风后醒木一拍,全场立刻安静,无人敢喧哗。
远远听见深巷中狗叫,接着有妇人惊醒打哈欠,丈夫说梦话。不久婴儿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哄孩子吃奶,孩子含着乳头哭,妇人轻拍孩子。大孩子也醒了,不停说话。
这时,妇人拍孩子声、哄孩子声、婴儿吃奶声、大孩子醒来的声音、丈夫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声音惟妙惟肖。
在座宾客无不伸长脖子,斜眼注视,微笑赞叹,认为精彩至极。
注释
1. 厅事:客厅,古时称厅堂为"厅事"。
2. 抚尺:即醒木,说书人用来拍桌引起注意的木块。
3. 欠伸:打哈欠,伸懒腰。
4. 呓语:说梦话。
5. 絮絮:连续不断说话的样子。
6. 叱:大声呵斥。
7. 众妙毕备: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创作背景
林嗣环生活于明末清初,当时民间技艺表演盛行。《口技》选自《虞初新志》,记录了作者亲眼所见的一场精彩口技表演。作品通过细腻描写,展现了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当时市井生活的生动场景。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全文按时间顺序展开,从准备到表演再到结束,层次分明。
2. 语言特色:善用短句和动词,如"抚""呜""叱"等,使描写生动传神。
3. 表现手法:通过侧面描写宾客反应,烘托表演的精彩程度。
4. 艺术成就:将听觉感受转化为文字,体现了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口技》的艺术魅力在于将转瞬即逝的声音艺术转化为永恒的文字艺术。林嗣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一场口技表演的整个过程完整呈现。从"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作者用一系列声音描写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家庭生活场景。特别是"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八个字,精炼地概括了表演的高潮部分。这种由静到动再到静的描写方式,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画面感。
范文二
《口技》展现了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全文看似平淡,实则暗藏匠心。作者仅用"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就交代了表演者的简单道具,与后面复杂的表演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宾客"伸颈,侧目,微笑,默叹"的反应描写,侧面烘托表演的精彩程度。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既节省笔墨,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含蓄特质。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
- 呓语(yì yǔ):说梦话
- 抚尺(fǔ chǐ):醒木
- 絮絮(xù xù):连续不断说话
- 叱(chì):大声呵斥
2. 文学常识:
- 作者:林嗣环,清代文学家
- 出处:《虞初新志》,清代张潮编
- 文体:笔记体散文
3. 艺术特色:
- 侧面描写手法
- 细节描写生动
- 由静到动的结构安排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会宾客大宴:__________
(2)众妙毕备:__________
答案:
(1)正赶上
(2)都、全
二、主旨理解
问:《口技》通过哪些手法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答:通过正面描写表演内容和侧面描写宾客反应相结合的手法,既直接描写各种声音的惟妙惟肖,又通过宾客"伸颈""侧目"等反应间接表现表演的精彩。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一时齐发,众妙毕备"的表达效果。
答:这八个字概括了表演的高潮部分,"一时齐发"表现各种声音同时响起的复杂场景,"众妙毕备"则是对表演者技艺的高度评价,语言简洁有力。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口技》中的描写手法,谈谈如何写好一个场景。
答案示例:可以学习《口技》中由点到面、由静到动的描写顺序,同时注意细节刻画和侧面烘托。既要抓住主要特征进行重点描写,又要通过环境或他人反应来增强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