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三峡》原文及翻译赏析+考试必考知识点

《三峡》原文及翻译赏析+考试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5-10-12 16:38:02

《三峡》原文及翻译赏析+考试必考知识点

本文围绕郦道元《水经注·三峡》展开,系统解析这篇南北朝山水散文的文学价值与地理意义,涵盖原文、译文、创作背景、鉴赏及考试重点,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三峡的雄奇景观与人文内涵。

原文

《三峡》 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范围内,两岸群山连绵,几乎没有中断之处。

层叠的山峰遮蔽天空,若非正午或半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夏季江水漫上山陵,上下行船都被阻断。

偶有朝廷紧急文书,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可达江陵,其间一千二百里,即便驾驭疾风也不及这般迅捷。

春冬时节,白色急流与碧绿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山影。

陡峭山峰生长着奇特的柏树,悬泉瀑布飞泻冲刷,水清树荣山峻草盛,颇具情趣。

注释

【略无阙处】阙:通"缺"。两岸山势紧密衔接,体现三峡的封闭性。

【隐天蔽日】"隐""蔽"二字形成递进,夸张手法突出山势之高。

【夏水襄陵】襄:漫上。用《尚书·尧典》典故,暗含对大禹治水的历史追忆。

【素湍绿潭】色彩对比形成视觉张力,动静结合展现四季变化。

【清荣峻茂】四字并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体现郦道元炼字功力。

创作背景

北魏延昌四年(515年),郦道元任东荆州刺史期间考察长江水系,结合《宜都记》等文献完成《水经注》。当时南北政权对峙,其对三峡的记载兼具地理志的严谨与文学的想象,成为后世山水散文典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按季节时序展开,夏景突出险峻,冬春展现秀美,形成二元对立的美学结构。

2. 语言艺术:善用四字短语,节奏铿锵;"虽乘奔御风"等虚写手法强化表现力。

3. 思想内涵:通过地理记述表达对自然伟力的敬畏,暗含天人感应的哲学思考。

4. 历史价值:保存了6世纪长江航道的重要史料,其中"朝发白帝"成为李白诗作的蓝本。

鉴赏范文

范文一:时空压缩的艺术表现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具有强烈的时空张力。"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以日光月影的稀缺反衬峡谷之深;"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则通过时间与距离的强烈对比,构建出超越物理规律的诗意空间。这种时空压缩手法既体现地理学者的精准测算,又展现文学家的大胆想象,为后世"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浪漫表达埋下伏笔。

范文二:四时画卷的审美建构

文章以季节为轴心展开双重画卷:夏季的奔涌江水中,险峻成为主旋律;冬春的素湍绿潭间,静谧成为主导色。尤其"清荣峻茂"四字,以植物生态指代整体环境,开创"以一字摄万象"的笔法。这种对比不仅呈现自然多样性,更暗含"刚柔相济"的哲学观照,使地理志升华为生命咏叹。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阙(quē)处、曦(xī)月、沿溯(sù)、绝巘(yǎn)

2. 文学常识:郦道元与《水经注》的文献价值、南北朝山水散文发展脉络

3. 艺术手法:夸张(隐天蔽日)、用典(夏水襄陵)、对偶(素湍绿潭)

4. 意象体系:连山-峡谷-急流构成垂直空间意象,白帝-江陵构建线性时间意象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__________

(2)飞漱其间:__________

答案:

(1)完全没有空缺

(2)冲刷

解析: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动词的特殊用法。

二、主旨理解

题目:"清荣峻茂"四字如何体现三峡的多维美感?

答案:分别从水质清澈、树木繁茂、山势高峻、草木丰茂四个维度,构建视听通感的立体画卷。

解析:注意形容词活用带来的表达效果。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三峡》与吴均《与朱元思书》的写景差异

答案:郦道元重地理实况的客观记录,吴均偏主观情感的抒发;前者善用数据强化真实感,后者多用比喻营造意境。

解析:需区分科学著述与私人书信的文体差异。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修辞效果

答案:连用两个同义复合词增强语势,"隐""蔽"形成递进关系,夸张手法突出山势的压迫感。

解析:注意叠词对节奏的影响。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郦道元记载的"朝发白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答案示例:该记载成为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史实依据,体现地理文献与诗歌创作的互文关系。

解析:需指出具体诗句的化用痕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