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桃花源诗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桃花源诗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5-10-23 09:38:01

《桃花源诗》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桃花源诗》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安宁祥和的理想社会。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掌握考试重点。

桃花源诗

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译文

秦始皇扰乱天道纲纪,贤人纷纷避世隐居。

夏黄公、绮里季逃入商山,桃花源中人也悄然离去。

来时的足迹渐渐湮没,归路也荒芜废弃。

人们互相督促耕种,日落便各自休息。

桑竹茂盛垂下绿荫,豆类谷物按时种植。

春蚕结茧收取长丝,秋收时无需缴纳赋税。

荒僻的小路模糊难辨,鸡鸣狗吠相互应和。

祭祀仍用古礼,衣裳没有新式样。

孩童纵情歌唱,老人欢快游玩。

草木繁茂便知气候温和,树木凋零便知寒风凛冽。

虽无历法记载,四季自然更替成岁。

生活安乐无忧,何必劳心费神。

这奇异的踪迹隐藏了五百年,如今突然向世人敞开。

淳朴与浇薄本就不同源,桃花源很快又隐没不见。

试问那些游历四方的人,怎能测知尘世之外的境界?

但愿乘着清风,高飞追寻我的理想。

注释

嬴氏:指秦始皇嬴政,暗喻暴政。

黄绮:夏黄公、绮里季,秦末隐士,借指避世贤人。

俎豆:古代祭祀用具,代指礼仪。

纪历志:历书,此处指桃花源人无需历法,顺应自然。

游方士:指世俗中人,与桃花源居民形成对比。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于东晋末年,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他因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归隐。《桃花源诗》借虚构的世外桃源,表达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作品解析

1. 结构:全诗以叙事为主,分“避世—桃源生活—重返尘世”三部分,层次分明。

2. 语言:质朴自然,多用白描,如“桑竹垂余荫”“鸡犬互鸣吠”。

3. 思想:批判现实社会,倡导返璞归真,体现道家无为思想。

4. 艺术特色:虚实结合,理想与现实对比强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鉴赏范文

范文一:理想与现实的永恒矛盾

《桃花源诗》通过虚构的乌托邦,揭示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永恒追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没有剥削压迫,人们自给自足,安居乐业。这种理想化的生活图景,恰恰反衬出东晋末年社会的黑暗。诗人以“淳薄既异源”点明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最终以“高举寻吾契”表达对超脱的渴望。全诗语言平实却意蕴深远,成为后世文人精神寄托的典范。

范文二: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诗中“桑竹垂余荫”“草荣识节和”等句,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桃花源居民不依赖历法,仅凭草木荣枯感知季节变化,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陶渊明将农耕文明理想化,批判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的破坏和对人性的压抑。这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理念,对后世生态文学影响深远。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嬴氏(yíng shì)、黄绮(huáng qǐ)、俎豆(zǔ dòu)、游方士(yóu fāng shì)。

2. 文学常识:陶渊明,东晋诗人,田园诗派创始人,代表作《归园田居》《饮酒》。

3. 知识要点:桃花源象征理想社会;诗中对偶句(如“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运用。

4. 意象意境:桑竹、鸡犬、清风等意象营造出宁静恬淡的意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乱天纪:__________

(2)靡王税:__________

答案:

(1)扰乱天道纲纪

(2)无需缴纳赋税

二、主旨理解

题目:“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答案:主张摒弃机巧之心,追求简单快乐的生活,体现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桃花源诗》与《归园田居》在主题上的异同。

答案:同:均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异:《桃花源诗》虚构理想社会,《归园田居》描写个人隐居生活。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的现代意义?

答案示例:启示人们在浮躁社会中保持精神追求,寻找心灵净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