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考试必考知识点

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考试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5-10-23 11:38:02

《早发白帝城》翻译与注释+考试必考知识点解析

李白《早发白帝城》以轻舟飞渡的意象展现长江三峡的壮丽与诗人遇赦后的畅快,本文提供逐句翻译、关键字词解析、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分析,助力古诗鉴赏与考试备考。

原文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清晨告别彩云缭绕的白帝城,

千里之外的江陵一日即可抵达。

两岸猿猴的啼叫声尚未停歇,

轻快的小舟已穿越万重山峰。

注释

【朝辞】清晨告别。朝(zhāo):早晨。

【白帝】白帝城,位于今重庆奉节,长江三峡起点。

【彩云间】形容白帝城地势高耸,云雾缭绕。

【千里江陵】江陵距白帝城约六百公里,此处用夸张手法。

【猿声】三峡多猿,古诗词中常以猿啼渲染悲凉氛围,此处反衬轻快心情。

【万重山】极言山峦之多,化用《水经注》"重岩叠嶂"意象。

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春,李白因永王案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时忽遇赦免。此诗作于返程途中,通过长江三峡的迅疾行舟,抒发绝处逢生的狂喜。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两句写空间跨越,后两句写时间流逝,形成纵横交错的时空张力。

2. 语言艺术:"彩云""轻舟"等意象明丽,"千里""万重"的夸张手法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3. 情感表达:以猿声的传统悲凉意象反衬欢快心情,展现诗人豪迈不羁的个性。

4. 哲理内涵:暗含人生境遇瞬息万变的感悟,与《将进酒》的"朝如青丝暮成雪"异曲同工。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彩云间"三字堪称神来之笔,既写实又写意。白帝城依山而建,晨雾中确如仙境,但诗人更借此暗喻政治阴霾的消散。清代沈德潜评此句"得山水之灵",实则更深层地寄托着诗人对命运转机的惊喜。后两句的时空压缩手法,将三峡险峻化为人生坦途,这种举重若轻的笔力,正是李白"清水出芙蓉"诗风的典型体现。

范文二

全诗最妙处在声音与画面的交响。"猿声啼不住"是听觉的延续,"已过万重山"是视觉的跳跃,二者形成蒙太奇式的艺术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故意颠倒因果——本应先过山后闻猿,却通过倒装手法强化了舟行之速。这种违背物理真实而追求艺术真实的处理,恰如杜甫所言"笔落惊风雨",展现出盛唐诗人自由奔放的创作精神。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朝(zhāo)辞、猿(yuán)声、重(chóng)山

2. 文学常识:李白"诗仙"称号、盛唐浪漫主义特征、三峡地理常识

3. 艺术手法:夸张(千里/一日)、反衬(猿声衬欢愉)、意象叠加(彩云+轻舟)

4. 意境分析:雄奇与飘逸的结合,体现李白"豪中见秀"的独特诗风

5. 比较阅读:可与杜甫《登高》的沉郁风格、郦道元《三峡》的写实笔法对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朝辞:__________

(2)不住:__________

答案:

(1)早晨告别

(2)不停歇

解析:注意"朝"的时间特指,"不住"需联系猿声的持续性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轻舟已过万重山"体现的情感。

答案:既写实描写舟行迅疾,又隐喻人生困境的突然解脱,抒发诗人遇赦后的畅快心情。

解析:需结合创作背景,注意景物描写的象征意义。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蜀道难》的艺术风格差异。

答案:同写蜀地山水,本诗轻快明丽,用"彩云""轻舟"等意象;《蜀道难》雄奇险峻,多用"天梯石栈"等险怪意象。前者表现豁达,后者抒发忧愤。

解析: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比较,需关注创作心境变化。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两岸猿声啼不住"的表达效果。

答案:以传统悲凉意象反衬欢愉心情,形成艺术张力;用声音的延续暗示舟行时间,构思巧妙。

解析:重点分析"反衬"手法和声音描写的特殊作用。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本诗哲理理解"当局者迷"现象?

答案示例:正如诗人需离开白帝城才能看清三峡全貌,现实中人也需跳出固有视角才能客观认识事物本质。

解析:古诗哲理转化需贴切,避免牵强附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