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原文及翻译注释+考试必考知识点
本文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的科技说明文《活板》为核心,完整呈现原文、白话翻译、注释及考试要点,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革新意义。
活板
北宋·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译文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应用。
从冯道开始印刷五经起,后来的典籍都采用雕版印刷。
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
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如铜钱边缘,每个字单独成印,用火烧制坚硬。
准备铁板,表面覆盖松脂、蜡和纸灰的混合物。
印刷时将铁框放在铁板上,排满字模构成一版。
烘烤至药物熔化,用平板按压字面,使字面平整如磨刀石。
注释
【板印】雕版印刷。"板"通"版",指整块雕刻的文字模板。
【冯瀛王】即五代冯道(882-954),首创官府大规模刻印儒家经典。
【钱唇】铜钱边缘,比喻字模厚度仅1-2毫米。
【字平如砥】"砥"(dǐ)指磨刀石,形容活字经按压后高度完全一致。
【火炀】"炀"(yáng)意为烘烤,体现北宋已掌握精确控温技术。
创作背景
庆历年间(1041-1048)北宋经济文化繁荣,科举制度完善催生书籍需求。毕升作为民间工匠,在杭州雕版印刷业发达的环境中,改进传统雕版技术。沈括任昭文馆校书郎时记录此项发明,距活字问世仅三十余年。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按时间顺序铺陈印刷技术发展,重点说明活板制作流程,逻辑严密如工艺说明书。
2. 语言特色:动词"刻""布""持""按"准确描述操作步骤,比喻"薄如钱唇""平如砥"增强形象性。
3. 科技价值:完整记载活字、字模、排版的三大发明要素,早于古腾堡铅活字400年。
4. 思想内涵:体现宋代工匠精神,展现科技突破往往来自民间实践的经验积累。
鉴赏范文
范文一:科技文本的典范之作
《活板》以不足二百字完整记录重大发明,堪称说明文典范。开篇追溯雕版历史确立比较坐标,继而用"其法"领起核心内容。细节处理极具匠心,"胶泥刻字"强调材料革新,"密布字印"突出排版智慧。最精妙处在于工艺流程的因果链呈现:铁板预热→排字固定→烘烤融化→按压平整,四个步骤环环相扣。沈括用史家笔法记录当代科技,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范文二:微观视角下的文明密码
透过毕升的胶泥活字,可见宋代技术革命的深层逻辑。与雕版相比,活字"每字为一印"的设计实现元素的标准化,暗合现代工业思维。"火烧令坚"的工艺改良,反映对材料性能的精确掌握。更值得关注的是"药稍熔"的临界点控制,这种对物态变化的敏锐观察,正是宋人实证精神的缩影。文中未提及的隐性知识更耐人寻味——字模反刻技术、排版对齐工艺,无不凝聚着东方工匠的集体智慧。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炀(yáng)/砥(dǐ)/唇(chún)/范(fàn)
2. 文学常识:沈括《梦溪笔谈》的"笔谈"体裁特征;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的本质区别
3. 知识要点:活板制作四步骤(备字→设板→排字→固版);"和纸灰"的黏合剂作用
4. 科技史定位:世界最早活字印刷实证记录(1041-1048),比欧洲早400年
5. 写作特色:按工序说明的空间顺序;"如钱唇""如砥"的类比说明手法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
(1)持就火炀之:__________
(2)字平如砥:__________
答案:
(1)靠近火源烘烤
(2)像磨刀石般平整
二、工艺理解
题目:活字印刷相比雕版有何进步性?
答案:实现单字重复使用,降低制版成本;排版灵活可随时修改;储存字模节省空间。三大优势使印刷效率提升十倍。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的表述效果。
答案:八字包含材料选择(胶泥)、工艺标准(单字)、加工方法(烧制)、质量要求(坚硬)四重信息,体现说明文的精确性。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活板发明谈古代科技创新的特点。
答案示例:源于实践经验(毕升身份);注重实用效能(提升印刷效率);善用常见材料(胶泥廉价易得)。这种问题导向、成本可控的创新模式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