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5-10-23 10:19:01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王昌龄《从军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以雄浑笔触描绘戍边将士的豪情与悲壮。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并附考试高频考点梳理。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蔽了连绵雪山;

孤城与遥远的玉门关遥遥相对。

将士们在黄沙中身经百战,铁甲都已磨穿;

不攻破楼兰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青海:今青海湖,唐代与吐蕃交战要地。

长云(cháng yún):连绵不断的战云,象征战争阴霾。

穿金甲:铁甲磨穿,极言征战之久。

楼兰:汉代西域古国,代指边境敌人,典出《汉书·傅介子传》。

艺术表现:前两句用“暗”“孤”营造压抑氛围,后两句以“穿”“破”凸显决绝意志。

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唐军与吐蕃在青海、西域频繁交战。王昌龄赴边塞考察,目睹将士生活,写下组诗《从军行》七首。其四创作于玉门关附近,反映盛唐拓边政策下的军人使命感。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写景烘托环境,后两句叙事直抒胸臆,形成由抑到扬的转折。

2. 语言:“穿”“破”等动词铿锵有力,“终不还”以否定句式强化誓言。

3. 思想:既歌颂将士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也隐含对战争残酷的隐忧。

4. 艺术特色:意象组合(雪山、孤城、黄沙)浓缩边塞风貌,末句用典深化主题。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青海长云”与“暗雪山”构成巨大的空间张力,乌云压境的压迫感与雪山的冷峻感交织,暗示战争形势的严峻。“孤城遥望”一句,以玉门关为地理坐标,凸显戍边将士的孤独。后两句笔锋陡转,“黄沙百战”的艰苦与“不破楼兰”的誓言形成强烈对比,将个体命运与国家意志紧密联系,体现盛唐边塞诗特有的悲壮美。

范文二

王昌龄巧妙运用色彩对比:青海湖的深青、雪山的皓白、黄沙的昏黄,构建出层次分明的边塞画卷。金甲磨穿的细节,既写实又象征,暗示时间流逝与意志淬炼。末句用楼兰典故,将汉代傅介子智斩楼兰王的历史事件融入当下,赋予戍边行为历史纵深感。全诗仅28字,却涵盖空间、时间、人物三重维度,堪称边塞诗凝练艺术的典范。

考试重点整理

高频字词:长云(cháng yún)、穿金甲(chuān jīn jiǎ)、楼兰(lóu lán)。

文学常识:王昌龄为“七绝圣手”,此诗属乐府旧题,盛唐边塞诗代表。

意象意境:雪山、孤城象征戍边艰苦,黄沙、金甲体现战争残酷。

知识全解:末句用“终不还”的决绝,对比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的悲悯,体现不同创作倾向。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

(1)穿金甲:__________

(2)终不还:__________

答案:

(1)铁甲被磨透

(2)誓死不返回

解析:“穿”为动词活用,需结合征战背景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不破楼兰终不还”体现的精神。

答案:既表现将士视死如归的报国壮志,也反映战争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无奈,具有双重性。

解析:需结合盛唐尚武风气与诗人人道主义情怀作答。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王昌龄《从军行》与王之涣《凉州词》的结尾差异。

答案:王昌龄以“终不还”强化决心,王之涣用“春风不度”暗讽朝廷,前者刚烈后者含蓄。

解析:同写玉门关,不同诗人寄托的情感各异。

四、拓展运用

题目:用“黄沙百战穿金甲”论证当代军人的奉献精神。

答案示例:古诗中铁甲磨穿的细节,恰如现代军人常年驻守高原、海岛,用肉体凡躯筑成钢铁长城。

解析:引用古诗需注意古今精神内核的一致性。

相关文章: